第80章 陷普宁
作者:吃饱除人   藩乱最新章节     
    “报仇啊!”
    “杀鞑子!”
    霎时间,洪阳城中砍杀声不断,报仇声,喊杀声直传城外。
    原本只是城内的某个街口发生的冲突,慢慢的,像染了瘟疫一样,从激烈的冲突从城内蔓延到洪阳城的城墙上,城墙上的清军士兵也开始了互相攻杀。
    城外的刘斌见状,惊愕之余,当机立断急令部下攻城。
    “先锋营进攻,快!擂鼓擂鼓!”
    “传令亲兵营,做好准备,先锋营后,他们接着上!”
    “是,大人!”
    传令兵正领令欲走,见自家大人如此安排,亲兵营(协)长、也就是原潮州绿营出身的刘千总赶紧提醒道:
    “大人,这亲兵营要是上去了,万一有诈……不如让营兵先上……”
    “诈个屁!机会难得,一旦被清兵稳住脚跟,守住城墙,咱们死的人更多。”
    几个人,居然就能把洪阳城给搅乱了,这么难得的机会,一辈子都没见过几次,完全有得打!
    “我们太需要一场胜利了。”
    刘斌瞄了一眼在不远处交头接耳的何祐、江胜后,果断抽出长刀,朗声喝到:
    “跟着我,冲!”
    很快,东门的城墙就开始沦陷,战火渐渐蔓延到洪阳城内。
    负责守城的平南藩标营参将匆匆来报:
    “殿下,城内有贼军内应,在贼军攻城时突然发难,我军猝不及防,东门已陷。”
    “废物!连那些残兵都挡不住!标营呢,压回去!”
    此时负责城防的总兵官王国栋匆匆赶来,跟尚之孝打了个眼色。
    尚之孝一脸黑沉。
    但还是站起身后,顺手抄起五千两的银票塞入怀中,跟段知县拱了拱手。
    “段大人,你先休息,本将还有军务要办。放心,贼兵破不了城。”
    说罢,甩手起身。
    总兵及戍守的士卒,跟着尚之孝身后,离开后院。
    离开之前,还把站在门口的姨夫人拖走。
    只留下段知县一脸不可思议:
    潮州镇的兵什么时候这么厉害?
    洪阳这么快就要破了?那我五千两银子和侍妾呢?
    “殿下,洪阳守不住了,四处都是贼兵,根本分不清敌我,趁现在西门还在我们手上,撤吧。”
    清廷新任潮州总兵官王国栋,在分析城里各门的情况后,主动向尚之孝建议。
    估计连王国栋也没想到,普宁城竟然是这么丢的!
    以后史书写出来有人信?(注1:)
    三战三败,粤东已经没法守了。
    王国栋老于战阵,不怕跟明军打。
    但是他知道,自己工作的重点是保护二公子,而非全取潮、惠二府。
    把尚之孝派到潮、惠,是平南王爷为了避免二公子与大公子尚之信兄弟二人相残,才把他派到潮州来平贼立功的。
    所以王国栋最主要的责任,不是平贼,而是保护尚之孝的安全,安全回到广州。
    只要尚之孝安全,潮惠都丢了都不要紧。
    只要尚家忠于大清,紧跟大清的脚步,潮州就一定能够拿回来。
    “一群废物!我平南藩下勇士,不仅打不过海贼,现在连刘逆的残兵都打不过,传出去朝廷怎么看我平南藩?!”
    尚之孝很生气。
    但没办法,连王国栋都赢不下的战,他没动过“我行我能上”的想法。
    这次来潮州,是来拿功劳和监军的,真正排兵布阵的是身边的王国栋和严自明。
    他只是名义上的都统,他也没有那个勇气,做到披甲冲锋,身先士卒。
    但尚之孝有个非常好的优点——敦厚。
    也就是老实、听话。
    专业的事给听专业人给的意见,总没错。
    打战这事,王国栋肯定比尚之孝专业,所以,听老王的。
    其实走到这地步,尚之孝觉得实在是倒霉,流年不顺。
    在广州时候,老爹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头脑昏花,听信金光那个狗奴才的话,说是担忧大哥袭爵会危害尚家,于是向朝廷上疏:
    “臣众子中,惟之孝堪继臣职。至军机事宜,虽衰老,尚能指挥调度,不致有误封疆。”
    这老头是不是老糊涂了?
    大哥手头有兵,又是嫡长子、又是公爵,身边围着一群重臣等着大哥嗣位,就像金光祖、佟养钜、陈洪明都是和他亲近的大臣。
    现在老头让我跳过大哥袭爵?
    老头是想我第二天暴毙是吧?
    自古废长立幼,就是取乱之道。
    就因为老头的安排,搞得现在兄弟相怨。
    皇帝还不省心,偏偏要封我一个“平南大将军”,这不是摆明要搞我们尚家么?
    这对我们尚家可不是见得是好事啊。
    尚之孝原本就是打算学晋文公,远离广州才到潮州统兵的。
    只要有兵有地盘,他就能平安无事。
    等大清澄清宇内,平底叛乱,自己再回广州,则大事可定。
    如今普宁之事已不可为,只能先撤了,这一撤,就生死难料了。
    大势已去的尚之孝,只能登上早已准备好的马车,顺手把还在懵懵懂懂的美妇人拽上。
    “把普宁烧了。”尚之孝撤离前,下达了最后的命令。
    随后马车在藩标营马队的护送下,向西门撤去。
    ……
    在城内粤兵的反叛配合下,刘进忠部将刘斌在春节前夕攻下普宁。
    尚之孝军仓皇西逃,城内一路强征过来的乡勇大部投降,尚之孝部一路从海丰败退到惠州,并据惠州城死守。
    郑军乘胜追击,水陆并进:
    陆军收复揭阳、惠来,对峙惠州;
    水师进攻海丰附近的碣石卫,碣石守将投降。
    随后收复程乡(今广东梅州)、长乐、兴宁、河源等地,到康熙十五年二月入惠州。
    鉴于惠州城防守严密,明郑军遣水师绕过惠州城,袭击惠州西边的虎门(今东莞虎门),驻守虎门的东莞总兵投降;
    新安(今深圳宝安),龙门县主动纳款。
    仅用一个月,除广东潮、惠两府因为惠州府城地势险峻,尚处于郑军包围之中,其余地方完全落入郑军之手。
    郑氏大军声势大振,从康熙十三年到康熙十五年两年多时间里,就已经控制了大陆的泉、漳、汀、兴、绍、潮、惠闽粤七府之地。
    特别是拿下了富饶的潮汕平原,拥有了郑成功一直渴望却都拿不下来的产粮地。
    郑经在军中的声望和功绩俨然已经超过他的父亲。
    此为后话。
    ……
    战事之后,刘斌向刘进忠唱功请赏,特意提到了那个主动提出喊话的粤卒。
    刘进忠听了刘斌的报告后,特意召见此人。
    他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手下居然有一群会讲粤地各地方言的人。
    广东一省,方言众多,共有三大类七十二小种,主要就是广府系、客家系、潮语系三大语系,此外,在粤北、粤东、粤西山区或海边还有瑶语、壮语、畲语、疍家话等小语种。
    把一群广东人放在一起,完全有可能发生“鸡同鸭讲”的情况。
    在当时,最底层组织的士兵基本是以同乡、亲族编为同队,然后推选一个人当队官,再由更高级的军官传达命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而这个人,能把一群讲各地方言的人聚集在一起并能形成战斗力,是极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