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你见过喇嘛算卦?
作者:咖啡就蒜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最新章节     
    李乐在寒山许过愿,灵隐上过香,龙虎山上求过签,青羊宫里听过经。
    见过僧尼居士,正一全真。
    但是瞧着眼前两位穿着如藏红花一般颜色番红戒衣的喇嘛,李乐还是吃了一惊。
    不过曾昭仪倒是很自然的双手合十,说了句“扎西得嘞。”
    李乐依葫芦画瓢,照着来了一遍。
    喇嘛也都回礼。
    “懂汉话?”曾昭仪问了句。
    “听得懂,可以说。”两人中,看起来年轻一点的用奇怪的腔调指着自己,又指指旁边看着比曾老头还大的,“听不懂,不会说。”
    曾昭仪点点头,“我们和你们换铺,你们在下面,我们去上面。”
    两个喇嘛交谈几句,一同朝曾昭仪合十,年轻点的开口,“上师说,多谢两位。”
    “不客气。”
    两个喇嘛也不见吃喝,就那么挨着,盘腿在铺位上闭目打坐。
    曾昭仪从包里取出一本a4纸打印的资料,借着过道的灯,写写划划。
    李乐坐在喇嘛对面,趴在小桌上,写着物理作业,满脑子uab\\u003dφa-φb,ea\\u003dqφa。
    和其他隔间入夜之后有些聒噪的气氛相比,李乐这里,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过了不知道多长时间,李乐感到对面的喇嘛动了动。
    抬头时,就看到年轻一点的喇嘛正微笑看着自己。
    李乐点点头,喇嘛便从随身的布包里取出一个纸包,打开来,递过一根肉干。
    虽说有着不要随便吃别人的给的东西的警惕,李乐还是接过来,“谢谢。”
    咬了一口,除了咸味和坚韧的口感,别无它味。
    曾昭仪也听到了动静,放下手里的资料,站起来活动几下,“喇嘛,晚课结束了?”
    “是。”
    “从哪里过来的?青唐还是朵康木?”
    “象雄。”
    “去燕京雍和宫?”
    “西黄寺。”
    听到西黄寺,曾昭仪一愣,想了想,“找到了?”
    喇嘛没说话,只是微笑着看向曾昭仪。
    “我和格吉寺波米仁波切是朋友。”
    喇嘛这才点点头,然后又摇摇头。
    曾昭仪心里明了,“佛祖保佑。”
    “嗡嘛呢呗美吽。”
    两人说的话,在李乐听来,像是在打哑谜。
    。。。。。。
    该吃吃,该睡睡。
    一早起来的时候,下铺两个喇嘛又在打坐早课。
    老头早已经洗漱完毕,捧着本书在那看着。
    和老头招呼一声,排队刷牙洗脸拉便便。跑去找喜子叔买了几个大包子和黑米粥。
    “姥爷,吃饭。”
    两人还没吃几口,就有好事的人跑过来找两个喇嘛。
    “嘘,大师正在打坐,咱们都小点声。”
    “哎,昨晚上就看到有和尚上了车,说了你还不信,这下看到了吧,回头让两位大师给你看看财运。保准你今年发财。”
    “嗯,就是,要不是过年时找的那个老道,我也不会眼睁睁看着5月份那几天发财的机会没跟上。哎,兄弟,你瞧什么?”
    “我瞧姻缘,看看啥时候能结婚。”
    “就是不知道大师愿不愿意出手,还有随喜要多少。”
    李乐听到这几个人的对话,心里直乐。
    不知道僧人是不算命的么?
    终于等到喇嘛做完早课,几个人凑了过去,一个个“阿弥陀佛”的呼号。
    年轻一点的喇嘛耐心的听几人说完,扭头和老喇嘛说了几句什么。
    就看到喇嘛从包里取出几枚铜钱和一个龟壳,开始挨个给人卜起了卦。
    正喝着粥的李乐差点喷出来,“姥爷,这,这。”
    “怎么?没见过?”
    “没。”
    “少见多怪。”曾昭仪掏出手绢擦擦嘴。
    “唐代有密宗祖师一行,着《太一局遁甲经》,《大衍论》;明代有高僧智旭撰写《周易禅解》,以佛解易。”
    “就连元代设计燕京城,定国号的刘秉忠,还俗前也是个精通《易经》的大和尚,号子聪法师。”
    “还有那个姚广孝道衍,也是精通风水命理。”
    李乐撇撇嘴,“刘秉忠和姚广孝就算了吧,那俩就是一念佛心一念杀心的假和尚。”
    “你呀,又犯了那个错误吧,彼之仇寇,吾之英雄?”
    “嘿嘿。不过,这喇嘛算卦,倒是真长见识了。”李乐小声道。
    见几人满意离开,李乐也凑了过去。
    “你也要算?”喇嘛说道。
    “我不看,就是想问问,佛家不是说境由心生,命由己造,不给算命的么?你这......”
    喇嘛笑笑,把龟壳收了起来,“你们汉人有个词,叫有容乃啊大。菩萨也是包容的。再说,我用卜辞,不用佛法算因果,和喇嘛哪里相干?”
    听到这话,李乐心说,得 ,您厉害。正反都是你的理。
    李乐有心和喇嘛多聊几句,车上倒是多了个话搭子。
    才知道这个喇嘛叫扎西坚参,是什么巴尔德寺的给史。
    看着满脸沧桑,其实才三十岁不到。
    老喇嘛是扎西坚参的老师,巴珠仁波切。
    自打火车进了冀省,两人就开始聊。
    从喇嘛吃不吃肉,僧袍露着胳膊,冬天冷不冷,一直到缺氧和醉氧的感觉是不是一样。
    或许应了那句话,世界那么大,总有素未谋面的他乡之客能够萍水相逢,总会遇到那么有趣的人。
    解释过来就是,无聊,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兄弟,你哪里人呀,来,嗑瓜子!”
    个把小时之后,“哎呀,那你也挺不容易.....我有个朋友......”
    这或许就是火车上,同一个方向的陌生人之间的交流。
    当中午的盒饭从3块钱降到2块钱,再降到一块五的时候,那两个高耸的塔钟已经浮现在窗前。
    “吴姨,我们下车了,你和喜子叔说一声啊。”
    “走吧,回长安提前说一声。”
    “诶。”
    下了车厢,曾昭仪和老喇嘛在前,李乐和扎西都背着大包小包跟在后面。
    反正都是拎包的,谁也别笑话谁。
    验票出站,一个往北,一个往西。
    扎西艰难的从僧袍下面掏出一张名片,递给李乐。
    “这里有我们住的地方的电话,有时间来找我。”
    “成。我们走了啊。扎西,得勒!”
    “扎西得勒!”
    李乐没走几步,就听到扎西坚参怪强调叫住自己。
    “咋?”
    “这个给你。”
    扎西坚参把一串枣红色的念珠塞到李乐手里。
    “噫~~~~这个不会是你说的那个嘎什么啦的吧。”
    “不是,知道你们汉人的忌讳,这是蜜蜡的。巴珠仁波切给你的。”
    “那大师不就没了?我不能要,太贵重了。”
    “我们就这个多,拿着吧,他那还有。”扎西坚参又推了回去,“他还让我告诉你,叽哩哇啦,呜哩哇啦......”
    “啥意思?”
    “哦,用汉话意思就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