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七章 巨人肩头(中)
作者:墨落皇朝   四合院里的老中医最新章节     
    第917章巨人肩头
    听完李胜利的说辞,吕老跟老邓,同时舒了一口气。
    不管是想要放开返本归源的成果,还是想跟部里和解,两人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中医传承之上。
    三百万或有证或无证的赤脚医生之中,能选出的人才,即便不足百万,也得大几十万的。
    如李胜利所说,虽然有些人的岁数偏大,资质偏差,但长时间侵淫之下,混个中医师的职业资格证,还是勉强可以的。
    一些努力不懈的,只要勤加学习、深造得法,成一地名医问题不大。
    其中的佼佼者,再深造历练几年,成为医家也是指日可待的。
    有了这偌大的中医基础,再培养后人,就可以因材施教了。
    待到中医基地对中医师们放开的时候,说不定还有一批人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胜利,这样一来我们的耗费……
    再有就是,部里终是一关,总这么僵着也不好……”
    大事抵定,吕老还是有话要说。
    虽说在学习上,李胜利这边奉行高压学习法,但学员的待遇上也没的说。
    之前上面也要求过函授学校的待遇不能超过大学生,但随着市场的发展,李胜利早就把这话抛诸脑后了。
    不说别的,如今函授学校的校服,就是一身三百多块的校毕,夏装、秋装各两套。
    加上每年两双三接头大皮鞋,一月一双的解放鞋,仅是服装上的开销,一个学员每年就在一千块上下。
    吃的更是餐餐有肉、有蛋,中医不提倡喝奶,所以就没有另加牛奶。
    学员上学有上学的补贴,放假还有放假的补贴,因为多半学员都是农村的,所以还有一项农补,说白了就是补贴学员家里的。
    如今函授学校的学员,可比工厂里的中级工挣的多,这些钱,可都是李胜利自掏腰包的。
    虽说现在函授学校的产业,早就能做到收支平衡了,但盈余的钱,李胜利也一分没往回拿,全都贴补给下面的赤脚医生了。
    这也是部里不好接手中医院跟函授学校的原因,接下来,就是巨大的负担。
    按照吕老所想,李胜利这就是故意给人设门槛。
    接了,搞不好,那问题可就来了。
    “吕老,耗费,您不用管,只管花好了。
    至于部里,晾着他们,过段时间他们还不知收敛,那就接茬换人。
    成老,我这次回来,只有一个礼拜时间,就不在这配您了。
    老邓这边的江湖经验还是不足,书生气太重,这样不利于管理大传承的……”
    留下这么句话,李胜利向成老、吕老告罪一声,就离开了成老的别院。
    这趟回来,事儿多着呢。
    出了成老别院,李胜利先是找到负责山上安保的民兵,将运输的事儿交待了一下,这才溜达着去了杨玉莲家。
    这三年时间,随着孩子的岁数渐大,幼儿园的规模稍微有些小了。
    看过孩子、看过杨玉莲之后,李胜利又去了一趟洼里。
    当初夜路上遇到的海爷,去年也故去了,如山上的凋零一般,许多事总是令人神伤。
    老哥赵满奎虽说气势仍在,但脸上也多了风霜之色,干亲兄弟俩,聊了一阵,李胜利依旧是待不住,先去了太平庄那边。
    如今的太平庄也已经成了城乡结合部,再过些年,就该是城里了。
    看着村外,建筑合作社开发的中式楼盘,李胜利也只能看看了事,现在还不是看这个的时候。
    寒冬之中,太平庄的电机厂,倒是没受多少影响。
    因为技术的缘故,如今太平庄的电机,不说是行内的头子,也是佼佼者。
    产品供不应求,厂子几度扩建。
    如今电机厂院里,停着的铁拳汽车就有七八辆,这些年显然也是挣了大钱的。
    如今的关大拿,也成了太平庄正经的老支书,因为李胜利的关系,关大拿也无奈堵了后辈的路。
    如今也算是太平庄的关键时刻,没了李胜利,就等于没了轧钢厂的庇护。
    没了轧钢厂的庇护,市场上的饿狼就要进村了。
    大致看了下太平庄上下,问了下四村新址的建造情况。
    洼里、山上、马店集、太平庄四村位于山岭地的新村,现在的投入,也是近千万级别的。
    起山沟与坡顶平齐,在山岭地挖绵延十几公里的大型防空洞。
    新村中一水的四合院,如今新村也快完工了,对于新村,关大拿这边也是不吝夸赞之词。
    大致看完太平庄,了解了新村的进度,李胜利这才回了马店集的王家老宅。
    早就得到消息的丁岚、关晴月、杜鹏、谢飞、冯晋、娄晓娥也都等在了家里。
    见李胜利进屋,丁岚先是跑了过来,上下打量一番,见小老头没什么缺损的地方,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去切尔诺救援,李胜利本来是打算带上丁岚的,可这货临出发的时候却胆怯了,也就没有带她。
    “这次跟我去北边,有些世面总要见一下的。
    告诉张英、付宜卿妯娌,这次也带她们过去。
    孩子送到山上杨姐家好了……”
    给了丁岚交待,让她去安排后续,李胜利这才让杜鹏、谢飞、冯晋各自说说事情的进展。
    三个公子哥之中,李胜利最看好的就是冯晋。
    务实、讲义气,但也油滑、多变,跟虚头巴脑、薄情寡义的杜鹏、谢飞相比,这人也是可交的。
    最后的总结,那俩务虚的货也是直接给了冯晋,作为小圈子的后进,冯晋也不客气,直接将总结变成了问题。
    “我说老李,咱们在西北挖煤、发电、建厂子这茬我也服你。
    你说你好好的在北边逍遥多好,接什么造纸厂的差事。
    我们仨带着各个集团的技术员跟经济师,拢了一下。
    好么!
    几乎所有的造纸厂都得拆了重建。
    咱们有自己的设备通道,那些旧设备,改造的成本也不低。
    算来算去,不如上新设备了。
    你那劳什子‘环保’的说法也是坑人。
    循环水这条,倒是不错。
    只是於料做生物肥,就有些扯淡了。
    造纸厂的废水,本就重金属超标,种出的粮食,按照外面的说法,也一样会被污染的。
    废水处理,原本污染的河道整修,您老真特么是没事儿找罪受啊!”
    李胜利在黑海岸边,答应了杜老爹接受马胜利整出来的造纸产业集团。
    这在三人看来,纯粹就属于被他前丈人老杜给胁迫了。
    这跟自己新建造纸厂相比,里面可是差着大价钱的。
    原本的造纸厂,不管是买下还是合资,都是一笔极大的费用,而且下面的造纸厂,多半有冗员问题。
    这哪是在做买卖,分明就是接了上面的大包袱。
    “孙子,别特么得了好处卖乖!
    你们以为的‘环保’,是多此一举对不对?
    孙子,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隅。
    这是给你们仨孙子,在蓄积宦途资本呢!
    我们钱多,所以不怕多花。
    原本的造纸厂,地盘多半大的吓人,还有相应的职工住房,可以做房地产。
    你们自己去审批,能给你十分之一的地盘就不错了。
    再者,以为一个熟练的工人那么好培养啊?
    咱们自己独资来建厂,在环保上不能开条件不说。
    还会顶垮原有的造纸厂,会造成一大批没有饭辙的工人。
    我们的企业接了原有的造纸厂,你们仨孙子,在上面人的眼里,就是有觉悟有眼界的年轻人了。
    等将来别的地方弄得乌烟瘴气,你们的地盘山清水秀的时候,高下立判。
    你们也可以动用各自背后的关系,将‘环保’列入考评之中。
    这茬做起来也简单,哪里污染厉害,你就给人上眼药呗。
    咱们的人遍及全国,那些只管一路向前闯,不管身后如何的货色,也不是什么好货。
    把他们搞掉,你们的机会不就多了。
    你们做好了这场法会,后世你们仨孙子,就是环保先驱,知道吗?
    为了你们仨,老子特么多花了十几亿。
    现在倒好,你们仨孙子,倒是跑来质问我了?
    天理何在?”
    听着李胜利没把他当外人,冯晋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看着对面俩小舅子,冯晋也不免把主意打到了自家妹妹冯侠身上。
    妹妹在风雨之中,得了李胜利的庇护,终是欠缺了与人相处的经验。
    研究生毕业之后,终是没有逃脱圈内子弟的糖衣炮弹,沦陷在花花世界之中。
    但肆无忌惮的人,报应来的也快,那位做了冯晋妹夫的人,瑟了每两年,就因为倒买倒卖的事儿东窗事发了。
    因为案值过大,直接给毙了。
    如今妹妹冯侠大受打击,孀居在家。
    好在两个小年轻爱玩,没留下什么子嗣。
    见气氛不错,冯晋便趁机说道:
    “老李,我这儿还有一事儿求你。
    我妹冯侠的事儿。
    这不前两年毕业之后,她找了一下家。
    结果结婚每两年,因为投机倒把给毙了,正在家里想不开呢!
    人是你家老杜给毙的,这事儿也算跟你有关系。
    您老这次回北边,受累带上我妹妹,让她也换换环境呗!”
    冯晋这边尾巴一翘,李胜利就知道没好事儿。
    想着天真烂漫的冯侠,他也是摇了摇头。
    形势,在杜老爹的推动之下,已经悄悄发生了改变。
    许多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案子,都变的从严从重了。
    如李胜利所说,能杀必杀,不能杀则强杀。
    许多想要废掉打靶的人,也直接被赶了下去。
    在这一条上,杜老爹等人意见出奇的一致,只因前段时间的市场,确实让有些人搞的有点乌烟瘴气了。
    “成吧!
    老谢,你去打个电话,让南边也报一报进展……”
    大面说完,就该是细节了,李胜利跟几人,花了四天的时间,才捋顺了之后一两年的营生。
    谈完了正事,李胜利进城回家看了一下,杜老爹那边的催促也就来了。
    算算时间也没到一个礼拜,李胜利估计老杜多半还是不放心自己,只能带着丁岚等人,坐着来时的安-124回了奥恰基。
    这次跟着他回来的除了丁岚等人,还有一批技术人员,之前李胜利开玩笑的陈工,也在队伍之中。
    首批五十多个人,接下来还有几批会陆续在奥恰基落地。
    这样一来,也就免了签证的麻烦。
    还有一点,从别的地方过来,这些人也不可能自有活动的,克格勃会盯死他们。
    但奥恰基这地界不同,李胜利的身份也不同。
    托师也就是托洛斯基师,在这边的地位也不同。
    至于安东,还是有些无所谓的。
    回到疗养院,李胜利这边也不着急安排技术组出去,而是将他们分配在了熬药、配药车间。
    短期之内,他们要做的只是甄别技术。
    李胜利安置好了人员,安东就很识趣的第一时间找来了。
    “李先生,波兰有一批仓储的武器,您有意向吗?”
    听到安东的牵线搭桥,李胜利面无表情的说道:
    “现在还没兴趣……”
    如今北边的乱,主要是因为戈氏这位改革家的多元化。
    虽说形势有些岌岌可危,但远没到肆无忌惮的时候。
    安东所说的装备,即便真的是有人肆无忌惮了,波兰的装备,也不值得李胜利,或是杜娇阳、钮璧坚手下的人去冒险。
    李胜利的目光,根本就不在这类普通的装备上,他要的是白天鹅,是大炸弹,而不是枪炮坦克。
    等这边崩溃了,等东德没了,二毛跟东德撤回来的装备,都不定运的完。
    现在没事找事,去买一批不知道啥玩意儿的仓储武器,那才叫没事儿找事儿呢!
    就跟李胜利敢在奥恰基这边乱来一样,如今的二毛,也是不受莫斯科待见的。
    疗养院附近的辐射病患者,别说每年了,每一天的花费,都不是一个小数字。
    按照莫斯科那边的认知,隔三差五空飞去运药材的飞机,每年的花费,都是很大的一笔额外花销,更不要说新怡和的天价药材了。
    以物资换药材,其实也是莫斯科默许的,汇市受创,多元化进展不利,市场上一片萧条,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是?
    往返的飞机能带出去许多技术跟装备,其实根子还是在安东身上。
    这位纯粹的谍报人员,其实在切尔诺刚出事的时候,就已经信念崩塌了,许多时候,人也总要为自己找个理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