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贾琏12
作者:不夏凡   快穿红楼之就是要跟系统对着干最新章节     
    没过几天,南安郡王果然回来京都了,他还给太上皇敬献了一个黄毛和尚。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等他把信神保长生的事情一说,太上皇立刻起了兴趣。
    但他不是立刻信神,而是招来不同“大能”跟黄毛和尚在菜市场辩论。谁赢了,他就听谁的。
    贾琏好奇去听了一场,就见光头和尚把黄毛和尚打了一顿,周围全是看热闹的本地人。
    原本以为这是太上皇年龄大了,也开始了寻仙问道求长生的日子。如今一见这么个结局,原本想上奏折的言官们也都安静了下来。
    但京都还是刮起了一场“敬佛爱道”之风,也因为这个,贾家对在郊外道观里“炼丹”的贾敬都是持了放任的态度。
    如今,佛道都已经显摆过了,方士、神婆、大巫也轮番演练了一遍,太上皇正找新法子呢,南安郡王此举就搔到了他的痒处。
    “这外国和尚也不过如此。”
    太上皇心满意足,继续炼制他的长生丹,对黄毛和尚,赏了个五品官位就留下了。
    他还大大的嘉奖了南安郡王黄德功,因此南安老太妃的寿辰宴也是办的热热闹闹的。
    贾琏作为南安郡王未来的下属,又是亲故后辈,自然要亲自去敬贺了。
    就连不爱出门的贾母都带着凤姐亲自去了一趟,面见老太妃,算是支持孙子。因此等南安郡王回南边时,贾琏一家就搭上了顺风船。
    王爷的官船很大,走时除了带着贾琏夫妻,还带了一大船货物。
    自三宝太监奉旨出海,国朝的船只业就十分的发达。跟倭寇们驾个“洗澡盆”就出门不同,国朝就跟有“航空母舰”一般。
    贾琏和凤姐就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成了十分没有见识的人。
    “你看看那边,那是北地的皮货吧?”
    “还有这个,这是掏了多少药材铺子?这人参都成箱的装了。”
    两口子在甲板上四处张望,看南安郡王船上的好东西。
    “可惜咱们没想着,要不咱们也能去挣一批钱了!”
    凤姐感叹,她们两口子跟船上的人闲聊,知道了南安郡王这进京一趟挣的钱数多少,心里真是羡慕坏了。
    “我还以为我那西洋钟很值钱呢,结果在外面就值俩花瓶子。”
    凤姐含酸道,她也是上了船后才知道,这回南安郡王家送来京城挣了大钱的西洋钟在南边并不罕见。只不过为了继续当稀罕物,南边运过来的数量少罢了。
    “二爷二奶奶还是快回来吧,小心风吹多了头疼。”
    贾琏的奶娘赵嬷嬷提醒道,她是贾琏身边少有的老成人,虽说是个婆子,但却比一般人见识都广。
    因此这次贾琏来南边做官,她们一家子人也跟着来了。
    一出来,天地都广阔了,就连原本有些不情不愿的林之孝一家也都欢欣鼓舞了起来。她们家把小女儿林红玉也安排过来,以后伺候凤姐,因此贾琏夫妇俩出行的队伍十分庞大,大约有五十多人。
    就这四五十个仆人在南安郡王的大船上都不算什么,与王爷的人相比,他们也就是个零头。
    贾琏听赵嬷嬷催了好几遍,这才跟凤姐一起回去了。
    “我的天,这船居然这般大,都快赶上天香楼高了吧?”
    凤姐悄声说道,她心里也老激动了,心想跟了贾琏果然好,这外面的见闻就够她回去吹一辈子的。
    “这算什么,这还只是在内河里游,等以后去了海上,那才长见识呢!”
    贾琏也是这些天才知道自己的见识有多短浅?这官用和民用船只是完全不一样的,就他们蹭的这艘船,之前几世他都没见过。
    他这才知道他的见识是多么有局限性的,以前当元春时,就没想到过国家的科研成果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船建!海航!这时候正是大航海时代所需要的。若是驾船去海上劫掠……咳咳,可惜若是他说出来,必定会被读书人骂死的。
    大户人家,居然惦记起了狗窝里的东西,果然是不读圣贤书的。
    贾琏的思绪开始散发,这国朝的自豪心理容不得他高呼居安思危,任谁都想不到,这个皇朝就快要垮了。
    明明只是几个小毛贼,明明只是几个叛臣。朝堂之上的能臣辈出,他北羌的宰相就是个高考没中举的人,哪里会有天倾不能挽的事呢?
    呵,他一直以为是自己家里太穷才会落寞了,现在才知道,他家落寞的原因是“太富”。
    “盛极必衰……生逢末世啊~”
    若是穷还好,还有发展前进的余地。而太富了,就会陷入衰败分裂。
    本朝如今在世界上,已经无敌,所以才陷入了内耗。加上天时考验,朝代就要进行更迭。
    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贾琏看着远处的炮台发呆,想找到让贾家延续下去的办法。
    贾家之前太“团结”了,树大分枝,他们却还是抱着曾经的生存经验团成一团,因分出去的枝脉有发展不好的,就缩了回来,局限了自身发展。
    比如薛家,此前是皇帝的亲信,又是代皇帝监督其余三家的。他家手里掌有独立的财权,但等薛蟠之父一死,他们家就缩回贾家想抱团取暖了。
    王家也是如此。
    王子腾出京后,也没散到各地重新生枝。连王仁这种留在老家续根的人,最后也去往京城报团去了。
    贾琏想,若是他们早一步回金陵,是不是就能免于被抄家了?是不是就不用凑省亲的大热闹了?
    薛、王两家都是继续沿用之前的生存经验,遇见困难就报团,生生的将“腐烂的疾病”传染给了贾家,然后贾家就被生生的拖垮了。
    然后整个朝廷也是如此。
    南安郡王原本是皇权分出去的枝干,但因太上皇和皇帝都对南安郡王起了疑心,为了平衡权限,掌控好他们家,就放任促成了南安郡王家子恨父的事。
    但南安王世子是下一代的掌权人啊,权利的分裂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原着中就已经清晰明了。甚至贾琏都开始怀疑起了“被俘”一事背后的原因。
    “同知大人,王爷召见。”
    忽然一个小子过来传话,贾琏连忙更衣去见,然后就被南安郡王的第一句话弄懵了。
    “到了地方,你就跟着我儿办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