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封徐然为大汉司空!
作者:猪猪霞1983   三国:鼓动曹操去抢宫殿最新章节     
    正在兴头上的曹操,将徐然、曹仁等人全叫了过来。
    结果,就被徐然泼了一盆冷水。
    “`“孟德不仅不能答应,还要将大将军的位子让出!”
    “并且要主动为二袁、刘表、公孙瓒等诸侯请封!”
    “嗯,就封袁绍为大将军,封袁术为前将军,封公孙瓒为后将军,封刘表为镇南将 军。”
    “至于其他诸侯,能封尽封, 一律官升一级!”
    众人闻言,均是不解。
    曹操瞪大了眼睛,满脸错愕。
    唯有郭嘉与荀或互相对视一眼,暗暗佩服徐然眼光之毒辣。
    徐然无奈解释道:
    “天子就在许都,连天子都要听孟德你的,是不是大将军,又有什么区别呢?”
    “莫要忘了董卓的前车之鉴啊!”
    “大将军的虚名,于孟德而言,有害无益。”
    “挟天子可以,但还没到以令诸侯的时候。”
    略微顿了顿,徐然继续分析道:
    “董承之用心,可谓歹毒!”
    “他这是在捧杀!”
    “孟德你想,若是你当上大将军,犹在二袁之上。”
    “他们会答应吗?”
    历史上的曹操,在得到天子之后,就加封了自己为大将军(吗李的)。
    结果就是,被二袁摁在了地上摩擦。
    最后,曹操不得不自撤封号,并主动为二袁请封。
    随即又送上了大量粮草,才勉强了解此事。
    可以说。
    曹操第一次尝试,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彻底失败的。
    而且,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现在徐然加入了曹营,自然不会让这样的事再发生。
    曹操愕然,后背渐有冷汗沁出。
    当初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可不是因为董卓废帝另立、夜宿龙床、银乱后宫。
    而是因为,打董卓有利可图!
    大家可以瓜分他的地盘。
    现在,他曹操就是大家眼里的“董卓”!
    捡漏天子,本就令不少人眼红了。
    若再给自己加封,不犯众怒才怪。
    坐拥兖、青两州,岂不就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这个时候,再给自己加封,那就是火上浇油啊多!
    “若非子玉提醒,操险些酿成大错!”
    “董承老贼,不当人子!”
    曹操擦了把额头冷汗,气愤难平。
    “明日早朝,再好好收拾老贼!” .
    辞别曹操之后,董承去了杨彪府上拜访。
    一番客套之后,董承说出此行的目的。
    “曹操有护驾之功,咱们又身处兖州,很多事上,还要仰仗曹操。”
    “老夫想联合几位老臣,共同保举曹操继任大将军。”
    “杨太尉以为如何?”
    杨彪暗暗吃惊。
    他没想到,今日董承主动拜访,竟是为曹操跑官。
    二人同朝为官多年。
    杨彪十分了解董承。
    此人野心极大,怎会甘愿捧曹操上位?
    要知道,先前他还想挟天子东归洛阳呢!
    此来兖州才几天,就转而投曹了?
    杨彪是不信的。
    即便这是在曹操的地盘。
    即便董承曾在曹营待了两天,还因一身锦服遭到刘协憎恶。
    但此事骗的了别人,却骗不过老狐狸杨彪。
    当时杨彪就看出了曹操的离间计。
    只是善于明哲保身的他,没有声张。
    杨彪给董承斟了杯茶,不动声色地问道:
    “董国舅,这是天子的意思,还是曹操的意思?”
    这话问得很巧妙。
    既是在打探董承背后的用意,也是在试探董承与曹操和天子的关系。
    在没弄清楚董承的目的之前,杨彪不会轻易表态。
    董承略显尴尬。
    “杨太尉误会了。”
    “这既不是天子的意思,也不是曹操的意思。”
    “老夫只是为洛阳旧臣考虑,想卖曹操一个面子。”
    “交好曹操,对陛下,对我443们,都没有坏处。”
    见董承顾左右而言他,杨彪也不再多问。
    “嗯,此事老夫已知晓。”
    “只是,大将军之位,位高权重,老夫还需考虑一二。”
    董承暗骂杨彪老狐狸,谨慎过了头。
    “不瞒老太尉,几位老臣都已经同意了。”
    “非为私利,这也是为大汉的江山社稷考虑啊!”
    董承进一步劝说。
    其实,即便是在洛阳旧系中。
    杨彪也已经是处在边缘化位置了。
    只是空有一个太尉的虚职而已。
    杨彪是否参与,对结果的影响并不大。
    毕竟,只要有人为曹操请封,天子刘协就会顺势答应。
    这是板上钉钉之事。
    但,董卓依然想要竭力争取杨彪的加入。
    其真实目的,是想将杨彪绑在自己的战车之上。
    曹操继任大将军,必会惹来袁绍等诸侯的讨伐。
    曹操倒台是必然的。
    而倒曹,也有你杨太尉的一票!
    如此,大家才能结成利益共同体。
    “好,老夫已然知晓。”
    “喝茶。”
    杨彪不为所动。
    董承无奈,又寒暄客套了一阵后,便起身告辞了。
    等他一走。
    一名弱冠少年,从屏风后走了出来。
    “父亲,董承其心(agfh)可诛!”
    少年大喇喇地坐在刚才董承的位子。
    然后顺手拿起桌上,董承喝过的茶杯,喝了一口。
    “德祖!”
    杨彪不悦地皱了皱眉头。
    这个儿子什么都好,就是有些太过于不拘礼节。
    少年名叫杨修,字德祖。
    杨修只是笑了笑,拿起茶壶又给杨彪倒了杯茶。
    “且说说你的看法。”杨彪说道。
    杨修这才微微坐直了身子。
    “曹孟德若继任大将军,可就离灭亡不远了……”
    杨修——分析。
    与徐然所说,如出一辙。
    杨彪微微点头。
    刚才他是有意考校儿子。
    儿子的回答,令他很满意。
    “曹操刚救下陛下,董承等人就想陷他于死地!”
    “可悲啊,可叹!”
    杨彪摇头叹息。
    杨修向前倾了倾身子,神情也少有地变得正经起来。
    “父亲,恕孩儿直言。”
    “良禽择木而栖!”
    “父亲一直奉行明哲保身,恐非久安之道!”
    “不论是陛下,还是曹操,都不会视父亲为自己人。”
    “如此,杨家危矣!”
    杨彪闻言,眉头紧皱。
    他又何尝不知?
    但投曹还是投刘,关乎杨家的兴衰存亡。
    由不得他不慎重。
    杨修继续劝道:
    “曹孟德有枭雄之资。”
    “眼下,就是一个机会!”
    “若是父亲跟曹孟德说明利害关系,他必会将父亲当成自己人。”
    杨彪端起茶杯,饮了一口。
    “若曹孟德连此祸都躲不过,又怎值得我杨家追随?”
    “徐子玉,不是号称天下第一吗?”
    “咱们且拭目以待!”
    第二日,朝堂之上。
    进入大殿的时候,董承不断朝杨彪使眼色。
    可惜,杨彪目不斜视,装作没有看见。
    董承无奈,已不能再等。
    于是董承带头为曹操请封,保举他继任大将军。
    此事,昨日董承就跟刘协汇报过了。
    所以,刘协当场就准了。
    “曹爱卿,上前听封。”
    曹操沉声道:“臣,拒绝受封!”
    大殿中,顿时议论纷纷。
    众人全都朝曹操看去。
    “拒绝?曹操敢抗旨?!”
    “这可是大将军之职啊,还在三公之上!”
    “曹孟德想什么呢?”
    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大惑不解。
    曹操跪坐在原地,态度坚决。
    刘协望向曹操,尴尬不已。
    董承满脸错愕,似乎没想过对方会拒绝。
    杨彪不动声色,心中却暗道:徐子玉,果然不简单。
    “曹刺史,由你来继任大将军,是众望所归!”
    “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你就不要推辞了!”
    董承以为曹操在惺惺作态,于是忙开口相劝。
    毕竟,昨天曹操还向他表示了感谢。
    曹操闻言,冷冷看去。
    “我曹操何德何能?”
    “大将军?曹某从未想过!”
    “曹某能担任一方刺史,已然心满意足。”
    “现在许都城中,属你董国舅身份最高。”
    “若是袁绍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呵呵!”
    “迫不得已,便只能将国舅你推出去了!”
    董承闻言,脸色顿变。
    曹操竟然识破了袁绍的阴谋!
    刷得一下,董承的冷汗都出来了。
    “曹,曹刺史,你误会老夫了。”
    “老夫只是……”
    曹操挥手打断了他的解释。
    “总之,曹某不当大将军。”
    “国舅若是有意,大将军就由你来当。”
    董承吓得连忙摆手。
    看了一眼刘协,董承灰溜溜地退回了座位。
    朝堂的气氛,变得有些尴尬。
    曹操冷着脸,跪坐在座位上。
    刚才和董承联手请奏的人,都被他——记在了心里。
    还是刘协率先打破了沉默。
    “此次救驾,朕听说徐然功劳甚大。”
    “曹爱卿,可曾论功行赏啊?”
    曹操答道:
    “此次臣能及时救驾,全赖徐然之功!”
    “近来事务繁忙,还不曾奖赏。”
    刘协闻言,心中大喜,但面上,仍装作若无其事。
    “那便由朕来封赏吧。”
    “封徐然为大汉司空!”
    刘协话音刚落,朝堂上就炸了锅。
    大汉不设司空已经许久。
    司空与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合称五府。
    而五府之中,又以司空为首!
    可以说,就是无名的丞相!
    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大汉起初的三公,指的是:司空、太尉和司徒。
    只是后来,司空权力太大,长期不设。
    所以才将太傅补了进来。
    听闻,刘协要擢升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为司空。
    众大臣怎不震惊?
    “陛下,万万不可!”
    “陛下,万万不可!”
    “陛下,万万不可!”
    反应过来的众大臣,纷纷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