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3章 埋骨他乡
作者:封少水   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最新章节     
    诚如俱酒所预料的那样,在淳于浩的舟师沿海岸线一通袭扰之后,齐国的兵力做出应急反应,向沿海地区进行了一系列调防。
    潜入齐境的飞鸟夭侦探到这一消息之后,迅速将情报传递出去。
    一直游弋在齐国近海的风飞矢闻讯,立即率军长驱直入,迅速杀到上次遭遇战发生地点,以麻布裹尸,尽取阵亡将士尸骨而去。
    当这些英魂驶入琅玡港时,汉侯俱酒、夫人采采、越王搜以及汉越两国官员一齐到港口迎接,这在越国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这批阵亡将士,分别由襄城地区的老兵、墨家的底层墨者以及南郑地区的早期军队为主,巴蜀地区补充人员为辅,可以说是最早追随俱酒最早的一批人,也是对“天下尚同、人人兼爱”理念最信仰的一批人。
    这些人的阵亡,令俱酒痛彻心扉,悲伤不已。同时暂时得到安全的琅玡越人,也对这些为保卫越国而牺牲的壮士也是景仰不已。
    俱酒本来计划让他们全部魂归故土的,但路途实在太过漫长了,而且未来天下混一,不分彼此。
    俱酒于是在琅玡城外选择风水宝地,连同在琅玡保卫战中牺牲的壮士一起,隆重安葬。
    俱酒亲自为这些勇士写下挽联:“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更是令人读来动容。
    汉、越两国诸侯亲自致奠,这在整个战国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将一众底层民众感动到涕泗横流。
    多少年来,底层民众打仗的目的都是“王于兴师”,也就是为了君王不得不去打仗,好像这是天经地义的一般。
    但汉侯的一番操作,给战争的意义赋予了“抵御外侮”的色彩,将对战士的尊崇提升到了“为国捐躯”的高度。
    琅玡城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平安,得到保全,汉侯俱酒的以越国女婿的身份,在越国北部一带声名大振,广收人心。
    采采公主也大大方方地与汉侯住到了一起,死心塌地跟定了这个男人。但对俱酒在战场上没有把越女剑法的精髓给展现出来却颇不满,于是天天抓住汉侯教他练剑。
    俱酒明白,越国只是暂时稳住了而已,而自己的最终目的是把控这一地区,这条路很难走,但必须走。
    他派人迅速沿江入蜀,要求吴起向越国派出军事人员,成立汉水军校分校,进一步提升越国的军事武装,特别是要提升其忠诚度。同时补充一部分驻越部队,以及武器辎重。
    要求卫鞅派出农、工、商等各方面的人才,延续巴蜀治理模式,将吴越地区的生产水平提升到一定层次。
    同时通过蜀中墨家,派遣墨者入越,以墨家特有的形式传播墨学,用墨学亲民的行为、朴素的理念、严密的组织,来团结底层越人,形成强大的基础支撑。
    ********
    齐国,临淄,朝堂之上则对邹忌展开了口诛笔伐。
    一班老臣不敢对齐公怎样,于是连连diss邹忌,认为他不该违反田齐祖先“无攻越、越猛虎也”的遗训,对越国展开报复和用兵。
    嚷嚷到最后,就是严惩邹忌误国。但如何收回莒邑,如何应对汉越联军,如何回击燕国,完全没有主意。
    齐公田午无奈,最后还是将目标落到了邹忌身上。
    “越贼侮我多年,当其国内生乱,举兵伐之,当属天时。邹子出使诸侯,联合伐越,亦是人和,无可非议。伐越,亦即寡人之意也,二三子无须多言。”
    这一席话,算是把邹忌给保住了,当然接下来就要依靠邹忌来收拾残局。
    邹忌此人,确实是战国时期难得的人才,他通过对多方情报的分析,很快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是:齐楚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夺回莒邑;要坚决避免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
    邹忌向齐公进言道:“夫燕,为利也,得利则去;夫越,图稳也,国稳则去;夫楚,夺城也,其害大矣!齐失莒邑,则南部门户大开,故莒邑必保,齐楚必战。”
    一番话,将纷纭复杂的齐燕、齐越、齐楚关系抽丝剥茧,条分缕析,使齐公田午及满朝诸公耳目为之一明。
    燕国这只小趴菜,没有多大的野心,也缺乏威胁齐国的资本,就是喜欢占点小便宜而已。
    在邹忌看来,这都是疥癣之疾,派个使臣,许以厚利,便可解决,待以后腾出手来,有的是时候收拾它!
    对于越国,别看汉侯俱酒在彼,但这个国家经过一系列内乱之后,主要目的还是求稳,暂时无力也无心大规模北上伐齐。
    特别是从汉军南部收尸这个动作来看,之前的沿海骚扰动作不过是转移齐国注意力而为之,在收尸之后,沿海地区也趋于平静。
    齐公田午进一步追问道:“邹子,楚乃大国,既得莒,安肯释?当如何处之?”
    邹忌道:“楚国溪壑可盈,是不可餍也!得一寸,望一尺,殊不可已。故莒邑必争,寸土不让。”
    齐公田午道:“齐之力,可扛楚乎?”
    邹忌道:“不可!”
    齐公田午道:“如之奈何?”
    邹忌道:“臣有两策。”
    “其一,楚伐齐,三晋必忧,臣请使魏,说三晋以伐楚,则楚必退。”
    “其二,夫淮泗之地,齐楚宋鲁,交叉纵横,盘根错节。楚之地,如孤藤独举,远离本土。臣请君上对莒邑围而不攻,却尽起滕、薛、任、倪、邳之兵东出,再令南路军将黔夫,渡沭水而西进,东西夹攻,力下郯城。如此则可断敌归路,楚兵必退。”
    邹忌的两策,充分利用了战国诸侯的均衡之心和淮泗地区的复杂地理。
    第一条计策,就是要成功游说三晋,利用诸侯“势力均衡”的理念,出兵伐楚。
    “势力均衡”是整个战国时期诸侯普遍信奉的法则,这一法则下,不允许有任何一国诸侯过于膨胀,大家都保持一定的均衡,坚决避免一国独大局面的出现。
    楚国吞并莒邑,就打开了北上齐国的缺口,是对地区势力均衡原则的严重破坏,诸侯绝对不会默许。特别是魏老大,肯定不能坐视。
    第二条计策,主要是基于淮泗地区的列国地理情况。在这一地区,楚国的版图是一条狭长地带,完全包围在齐、鲁、宋、越的包围中。
    邹忌的策略是不在莒邑去硬拼,而去攻打楚国的后方城池郯城,此地一下,对于整个淮泗地区楚国势力就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
    齐公田午闻言道:“善!”
    本章情节中,诸侯形势图,彼此之间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