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 三顾归心
作者:封少水   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最新章节     
    吴起罕见地大发雷霆:“大九、南四,尔曹所司何职?所为何事?竟至元凶逃脱?”
    大九、南四等人也是郁闷至极,本来计划今天活剐了阳城君这个一肚子坏水的老小子,结果就在场中混乱之时,此人竟然像人间蒸发一般,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消失了踪迹。
    “属下立即缉拿此贼!”
    新楚王熊良夫笑眯眯地走上前来:“此次拨乱反正,吴子居功至伟,不谷欲尊吴子为尚父,国中事无巨细,悉听尚父。”
    吴起躬身沉声:“王上,臣何德何能?至死不敢奉令。臣此前曾言,臣老矣,归养山林,作一田舍翁足矣!”
    熊良夫对吴起的表现非常满意,“尚父”是什么?那是周初开国之时,周武王对吕尚(姜子牙)的尊称,字面意思,就是像父亲一样。
    哪个大臣吃了熊心豹胆,敢给君主当爹?!
    熊良夫好言安慰:“吴子北伐有功,然国丧在即,待不谷安葬先王之后,再对吴子论功行赏。”
    吴起诺诺称是,他也不想太驳这位新楚王的面子。但是,吴起的心中,去意已决。
    经此一乱,吴起失去了红颜知己阙丝雨,高义之士斗栋砾、宁二娃,同时也彻底认清了在楚国推行变革的阻力之大。
    首先,从吴起以往的观察来看,熊良夫对变革的态度十分暧昧。吴起老了,吴起累了,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其次,楚国“封君太众,大臣太重”的格局并没有完全改变,就算此次参与变法的七十余家勋贵全部诛杀三族之后,楚国仍有大大小小的封君上千家,这样的阻力,穷尽吴起一生,也是推不动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楚国的老百姓并不理解吴起的变法,因为吴起的变法,归根结底是对上层建筑的改造,缺乏惠及底层生民的因素。
    比如,吴起将修筑城墙的标准由“二筑法”改为“四筑法”,其目的是增加城墙的坚固程度,但民众都怨恨这样的改革。
    吴起的变革,在失去了楚悼王的支持之后,已经变成了“一个人的战斗!”没有坚持下去的必要。
    郢都已经成了吴起的伤心地,他以军中有事要处理为由,当夜宿在自己的亲兵营中,并未随同新王入郢。
    是夜,俱酒深入吴起的亲兵营中,拜见义兄。
    甫一见面,吴起立即迎上前来,大礼参拜:“臣吴起,拜见我王!”
    俱酒一面搀扶吴起,一面口中乱叫:“兄长请起,何必如此?”
    吴起硬要向下拜,俱酒非要往上搀,二人臂力千钧,互不相让,竟然变成了一场力道大比拼。
    推让再三,二人相视一笑,双双携手,把臂而行,入帐叙话。
    终究,吴起还是将俱酒请上了主位,自己在侧位陪着坐下。俱酒也没有再继续坚持,而是欣然坐下。
    经过这一番试探,俱酒对将吴起收入囊中,有了更加笃定的自信。
    “兄长,弟闻楚王欲以‘尚父’尊称,兄长今后,高枕无忧矣!”
    吴起却是正色以对:“公子一顾臣于西河,再顾臣于襄城,三顾臣于郢都,虽顽石亦可化矣,起虽愚,岂不如石乎?”
    俱酒眼前一亮,不容易啊不容易,水了快一百五十万字了,吴大军神,您老人家终于松口了。
    他动情地说道:“弟尝言,为兄长复筑两窟,今,巴蜀之窟既筑,天下之图已备,候吾兄泼墨动笔久矣!”
    吴起也是激动地说:“臣蒙我王不弃,愿尽瘁事国,死而后已。”
    俱酒感慨不已,在此次营救过程中,他做出了最坏的打算,派出了最精锐的人手。
    但最后事情的解决,还是吴起自己发挥了更大的力量,这,就是历史人物自带的光环,不是穿越者所能阻挡的。
    但是,吴起能够活下来并且答应入蜀,或许也有自己穿越所带来的蝴蝶效应一定的功劳吧。
    俱酒正色道:“楚王新立,弟以为,事不宜迟,迟则生变,吾兄诚宜早走。”
    吴起道:“臣欲拜别楚王,追随我王西入巴蜀。”
    俱酒深思良久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兄长不若留下书信,不辞而别。”
    理论上讲,庄子这个时候应该还没有出世,或者年龄很小。庄子的名言,俱酒就先用了。
    就这一句,把吴起给整惊讶了,再一次发出感叹:“大哉斯言!”
    翻译一下就是,这话讲得太好了!
    吴起沉吟一下,答复俱酒道:“请王上给臣一日,一日之期既到,定随王上西归。”
    吴起最后要办几件事,需要一天的时间。
    一是再次遥祭一下阙丝雨,这位因自己而备受牵连的苦命红颜,始终令吴起心有愧疚,不能释怀。
    二是安葬为仗义而死的斗栋砾、宁二娃。吴起向来是义字当先的人,绝对不能对不起朋友。
    三是阳城君还没有找到,吴起已经撒出所有精锐人手,前往各个路口码头,寻觅阳城君的踪迹 ,必欲手刃此贼,以出心中一口恶气。
    俱酒一拳砸在几案之上:“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弟于明晚在码头恭迎吾兄!”
    吴起再一次惊讶了,今晚他对这位结拜义弟、巴蜀新王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仅会打仗、有雄心,最重要的是文采真特么的好,出口成章!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句俗语,这个阶段应该还没有成形,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就是说话算数,诚信至上。
    老吴是最讲诚信的人,俱酒在南郑聚集起巨大人望的“徙木立信”,就是抄的老吴的杰作。老吴还有过一次与人约饭,饭菜放了一夜,人不来坚决不吃的往事,更是传为佳话。
    俱酒是相信老吴的。
    老吴也是充满自信的。
    但是,有人不相信老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