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蜀中烽火
作者:封少水   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最新章节     
    当俱酒想窝着脑袋安心发展一段时间的时候,天下又不消停了,巴蜀大地征尘四起,打成了一锅粥。
    驻守巴山城(原谷坝城)的儿良,驻守白水关的章蟜,驻守无累城的淳于浩先后送来了紧急军情。
    军报中言道:近日,大批巴蜀难民北上,越过边界地段,进入南郑集团控制地界。
    难民以老弱妇孺为主,有氐人,也有蜀人、巴人,还有一部分羌人,总之都是躲避战乱的普通百姓。
    经过详细询问,得知蜀国开明王,对自己的附庸国昔阝国被平周国吞并大为不满,认为这是巴人在故意挑衅。
    蜀国开明王当初接到昔阝国求援,朝中经过了认真讨论,认为昔阝国近年来也有尾大不掉之势,不如让昔阝国和秦人先打上一段时间,然后再趁机出兵,一举灭掉昔阝国,打跑秦人。
    没想到昔阝国祸起萧墙,宫闱生乱,堡垒从内部被攻破了。
    更没想到,巴人居然提前在平周埋伏下了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掉了符氏的昔阝国,建立了控制范围更广的氐人国家——平周国。
    平周国与昔阝国,这两个部落式的国家,其实就是巴和蜀这两位大佬的附庸国,身后分别站着蜀中的两大势力,是巴蜀两大国的缓冲区。
    而平周吞并昔阝国,甚至直接拿下了剑门天险,一下子就和蜀国直接面对面了,战国缓冲已经完全消失了。
    蜀国开明王本来想耍耍小心思,没想到突然就被人当猴耍了,开明王哪里能忍得下这口气。
    蜀国地处相对封闭的四川盆地内,其历史相当久远,但却又缺乏史料记载。从后世掌握的情况来看,蜀国大约经历了五代王朝更替。
    分别是:蚕丛王朝,柏灌王朝,鱼凫王朝,杜宇王朝,以及目前统治蜀国大地的开明王朝,建都郫(pi)邑。
    历史上,开明王朝共有十二任君主在位,目前在位的君主第九任君主,史称开明尚(又称杜尚)。
    同处四川盆地的另一大国巴国,则是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巴国被封为子爵,首领为姬姓宗族,因而叫巴子国,但巴人在国内却自称巴王。
    巴国原始的封地在汉水流域,后来被楚国不断挤压,进入长江三峡区域,即今重庆直辖市地区和川东地区。
    在春秋中期,某位巴王在征讨楚国的战争中俘虏了一名楚国美女,封为妃子,楚妃为巴王生下一个小王子,因此遭到了王后忌妒。
    巴王死后,小王子为避祸,带领一批拥护自己的士兵和百姓出走,在今天南充市一带,建立了“充国”。
    巴国和充国系出同源,却是死对头。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蜀国和充国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巴国,形成了势力均衡之势,也保全了充国的安危。
    开明王怒火中烧之际,巴人却得寸进尺,又有了新的举动。
    当时四川盆地内的势力分配,蜀国+昔阝国+充国为一方,巴国+平周国为一方。总体上来讲,蜀国势力稍胜一筹。
    战国时四川盆地示意图
    但是,随着平周国在巴国的支持下,干掉了昔阝国,盆地内的势力结构发生了轻微的失衡,变成了“巴+平周”对“蜀+充”,巴国稍占上风。
    巴国挟胜战余威,意图继续攻下不听话的小弟——充国。
    充国是从巴国分裂出去的小国,在蜀国的扶持下,在盆地里站稳了脚跟。
    但对历代巴王而言,充国都是如鲠在喉,如芒刺背,因为充国开了个很坏的头,如果巴国的王子们一个一个都想独立建国,那还了得?
    所以,一鼓作气,灭掉充国,就提上了巴王的议事日程。
    平周国方面,北边和秦人达成议和,秦人也见好就收,没有再继续找事。南边占据了剑门天险,相对来说,算是上了保险。
    巴国对平周国这块,就算是放心了。于是巴国立即抽回兵力,全力围攻充国,准备一战而下充国,进一步扩大自己在盆地内的战略优势,对蜀国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开明王简直要气疯了,没想到巴子国蹦跶的这么欢实,必须给巴子点颜色瞧瞧。
    开明王兵分两路,一路由开明王朝第一猛将蒲左图,出郫邑进攻剑门天险。
    另一路,则由司马风长丁率领,大规模支援充国,蜀、充联军正面硬刚巴国大军。
    蜀国数百年来一直是这块土地的霸主,这是从实力出发决定的,在干戈征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一批能征善战、足智多谋的能臣干将。
    战争伊始,司马风长丁和大将蒲左图就对战略战术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在巴充边界大打出手,吸引巴国足够兵力,然后悄悄北上剑门,进攻平周国。
    剑门天险岂是这么好攻打的?要知道,剑门关可是号称从未从正面被攻破的险关啊!
    不错,剑门天险从未被正面被攻破,但蜀国进军的方向,恰恰是背面!
    剑门由大、小剑山两列山脉组成,号称“剑门七十二峰”,连绵不绝,层峦叠嶂,蜿蜒横亘数百里,莽莽苍苍,令人叹为观止。
    历经亿万年的冲刷洗礼,剑门天险逐渐形成了北坡陡峭、南坡渐缓的单斜构造特点。
    从北向南进攻(从广元到成都),面对的是剑门的北坡。北坡在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中,形成巨厚砾岩,出露地表,称为“城墙岩群、剑门关组”。
    山势陡峻,壁立千仞,峭壁连绵,横亘似城,两崖对峙,其势如门,堪称天然的城墙,绝对的易守难攻。
    而从南向北进攻(从成都到广元),面对的则是剑门的南坡。南破则就舒缓了很多,进攻的难度没有那么变态。
    南北坡示意图
    由南向北眺望剑门七十二峰
    由北向南眺望剑门七十二峰
    战争首先在巴充边界打响,巴国兵分三路,出兵六万,挟战胜之威,以先发之势,碾压式向充国平推。
    其中中路军,很快就攻下了充国边境一座重要城邑。
    老谋深算的蜀国司马风长丁,并不与锋芒正劲的巴军正面硬碰硬,而是利用山地沟壑的多变地形,在后方布下了一大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