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书遇良人
作者:一灯阑珊   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最新章节     
    段晓棠拿着一张通篇“妄语”的口供到公房。
    范成明迎面过来,“正在查,从哪儿漏出去的。”
    知道这件事的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论理各个都是心腹。
    但追随杨胤叛乱的人,不少也曾是朝廷忠臣。
    杨胤本人身死,相关人等,或死或被抓,这条线未必能揪出来。
    跟在身后的全永思,恍然明白,为何攻打黎阳仓时,吴越会先问段晓棠是否记得布防。
    摸营,专业的。
    段晓棠实在跟不上杨胤的脑回路,“斩草除根绝户计,不招降不留俘赶尽杀绝?”
    对屋内众将官问道:“我是这种人么?”
    众人常腹诽,段晓棠怜香惜玉,论手段狠辣,在南衙诸多将官中,少说排倒数几名。
    刘耿文硬着头皮,“校尉,从结果上来说,有点像。”
    段晓棠:“剿匪不剿干净,留着春风吹又生?”
    “留俘虏作甚,又不需要人运辎重又不吃他们肉。难不成招进右武卫,南衙正规军,让一群有案底的土匪进来,天底下有这样的道理?”
    “地方的土匪,交给地方处理有错么?这就是赶尽杀绝?”
    刘耿文点点头,“有道理,是杨胤对你意见大。”
    不过杨胤为何格外针对段晓棠呢?
    段晓棠振振有词,“再说出征前,没人说可以招降。”打得过为何要招降?
    “没人教过,我也不会呀!”
    振聋发聩,剿匪当然是“剿”啦!
    段晓棠的针对性解释流传到韩腾耳中,右武卫诸多高阶将官面面相觑。
    韩腾:“段校尉不会招降?”
    为何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翻车!
    直属上司范成明不能指望,韩腾的目标转向托管上司吕元正,“你没教过她?”
    吕元正只觉飞来横祸,关中剿匪之事,和自己有半文钱关系?
    反思一下,平定杨胤之乱中,偶尔一两座降城,都是看风向不对,主动来降,几乎没有招降的例子。
    吕元正:“世子和荣国公恨毒杨胤,平叛中亦少有招降。”
    孙文宴作为江南统帅,不可能不懂招降。
    吴越面上软,关键时刻强硬无比。换言之,吕元正觉得他俩可能一样的毛病,心底根本没有可以招降的念头。
    韩腾听明白下属的暗示,默默记下,提醒吴岭,赶紧给他儿子补补课。
    身在南衙的吴岭同样在看那份玩笑般的口供,杨胤对段晓棠的敌意,不由得想到结案糊涂,位置最紧要的华阴私兵。
    不过杨胤敌我倒是分得清楚,那晚提到的每一个人,几乎都给他或轻或重插上过一刀。
    人老觉少,吴越的表现,终于能让吴岭承认,他是有些老了。
    再多历练几年,应该够了!
    人老了更会念旧。
    吴岭:“召京兆法曹李君璞来南衙,带上他的手稿!”
    陈锋:“是。”
    吴岭原以为李君璞早年的声名,是杨章冯晟特意夸张宣扬。
    尤其是和段晓棠搞出,把戏一般的断头蛇阵后,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而已。
    可上次果断来南衙报信,显然是个看得清局势时机的。
    没想到私下居然在替冯晟着兵书,一般武将别管多狂妄,都不敢轻易提着书立说。
    哪怕冯晟,曾是大吴军中数一数二的人物。
    冯晟,真是养出一个好外甥。
    而冯晟的兵书里,必然绕不开一个人——杨章。
    李君璞不归南衙统辖,但吴岭位高权重,不得不翘班回家,带上手稿,惴惴不安地来南衙候着。
    幸好往日有誊抄过,送去洛阳让李君玘查看。现在这些信件都好好保存着。
    狡兔三窟,甚为必要。
    陈锋到门口,请李君璞进去,面见吴岭。
    李君璞恭恭敬敬行礼后,将手稿奉上。
    到吴岭的地位,无所谓窃技偷艺和门户之见。
    通篇以冯晟的视角展开,偶尔嵌入一两句“章曰”。
    不同于段晓棠看阵法雾里看花,吴岭看九军阵,只看文字就明白五六分,余下的只剩实践。
    能写到这一步,可见李君璞纸上谈兵的本事过关,着兵书不是徒求虚名。
    吴岭见猎心喜,“你的志向为何?”
    李君璞知道现在有一个天大的机会摆在眼前,只要答应,从小的夙愿就能实现。
    可想到早已做好的决定,只能违心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
    但王爷你千万别提拔我,这条小命经不得你提拔。
    吴岭万万没想到,将门世家居然出了一个立志做亲民官的人。
    想想李君璞提笔着书,说不定骨子里是好文的。
    招招手,陈锋将一个两尺高的锦箱放在李君璞面前。
    吴岭:“箱子里是从杨家抄出来的,杨章的手稿,或许会对你着书有所助益。”
    “拿回去吧!”
    李君璞迟疑些许,“多谢王爷厚赐!”激动之下,手指却不敢去触摸箱上的纹路。
    吴岭:“杨家已经没人了,你是最合适的人选。”
    人有错,他的法门却没错。
    “兵书写完,本朝不要拿出来!”
    有吴岭作保,李君璞的兵书可以继续写下去。但哪怕书名是《陈国公兵法》,间或出现的“章曰”,若皇帝听闻,只怕不乐意。
    李君璞乖顺道:“下官明白!”
    吴岭挥手,“去吧!”
    望着李君璞离开的背影,吴岭不由得想起当年,那时他还年轻,随侍在先帝身侧。
    杨章文武英奇,冯晟锋锐莫当,两人性情南辕北辙,竟万分合得来。同为国家柱石,一内一外为大吴打下偌大江山。
    虽然冯李两家后辈都只认与杨胤的私怨,但他们和杨家渐行渐远,却是从杨章冯晟晚年开始的。
    恐怕那时,冯晟发现不对劲,却不愿附庸,再掀波澜。
    没有告发杨章,代入冯晟的处境能理解。为友不义,为臣不忠,直到酿成今日之惨祸。
    人越老越信冥冥中的天意,因为这一段渊源,李君璞知道大头的一字长蛇阵。
    数年后教授给段晓棠,两个不曾亲临战场的新人,东施效颦摆出一个大断头蛇阵。
    自己看出症结,给一群年轻人讲古,讲杨章早年的威风和他的毒蛇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