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想不起名字的573
作者:咖啡就蒜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最新章节     
    (小领导请了一帮同学来家做客,乱糟糟,忙前忙后,头都炸了。)
    猫姨有订好的酒店,吃了顿早饭就拖箱子走人。
    公寓门口,李乐嘀咕道,“要不,您先回去歇歇,这几天我也没什么重要的课,陪您在这儿玩几天?”
    “歇个毛线,我就是个干活的命,来这边也不止你妈一个人的画展,还有几个画廊的生意要谈。明天就得去利物浦,后天去格拉斯哥。大后天就得去巴黎。”
    “要说玩,东奔西走这么多年,这地方早没了什么新鲜感,你不一定有我熟呢。”
    看了眼等在一旁,小媳妇一样的李富贞,猫姨笑道,“我才不当电灯泡呢。”
    “晚上唐人街,别忘了啊。”李乐嘿嘿着。
    “知道了,再敢关机不接电话,你等着的。”
    “哦。”
    猫姨伸手,拉过大小姐,“小李啊,倒是沾了你的光,咱也能坐坐大劳。”
    “啊,应该的。”
    说完,两个人坐进早就等在一旁的车里。
    李富贞扒着车窗,探出头,“我晚上去伯明翰,明天回来。”
    “嗯,注意安全。”
    看着车子走远,李乐长松口气,这一早上的,惊心动魄。
    “sir。”
    一声招呼,让李乐吓了一跳,“嚯,谢苗,吓死个人。”
    “还是有件事儿,得给您提醒一声。”
    “啥?”
    “安全起见,屋里的电话线,最好保持畅通。”
    “知道知道,下次注意。”
    。。。。。。
    上午一堂政治新闻制作课的小组讨论,李乐被分在了以后“油管五常”里占了仨的一个小组里。
    口齿不清,听起来费力,却极度自信的三哥负责输出,物理意义上波澜不惊的妹子负责提供火力支援,哈士奇那位依旧狗的可以,左右摇摆,不断拆台,你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来捣乱的,还是帮忙的。
    最后,剩下李乐和一个三德子的大胖妞,你瞅我,我瞅你,对了个眼神之后,默契的不吱声,就看这仨表演。
    “你们错了,我所看到的,所有的新闻,都在朝着个人化、戏剧化、碎片化和权威失序方向发展。”三哥昂着头,冲隔壁那一组的人喷着毒液。
    隔着老远都能闻到一股被咖喱腌透之后,再撒上浓稠香水调和出来令人窒息的味道,辣眼,嗓子痒,李乐装模做样的捂着鼻子,其实一直在用手心里的风油精做着抵抗。
    “是的,无数历史事件证明,我们对于未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所能拥有的唯一感受,只能是这一事件在他心中造成的幻象所引发的感受。”
    “柏拉图在洞穴寓言中,进行的隐喻一样,我们以这个世界的认知,只是对于拟态环境的反映。而这个拟态环境的制造者,就是新闻传媒。新闻并不是镜像再现了世界。不过是传播控制者们,用貌似客观的事实碎片,所拼接而成的图像,中间夹杂了主观,还有价值陷阱。”
    波兰妹子慷慨激昂的补充着,但欧洲裹脚布底色,还是让人有些对语气里那种独醒者的味道,有些腻味,有些时候,过于偏激,只能展现智商的下限。
    轮到哈士奇发言,李乐看了眼这哥们儿“睿智”的眼神。
    “意义不能经过深思,理想终究是幻象,而伦理本身,就是一记重锤。”
    好家伙,这么有哲理的么?李乐来了兴趣。就听哈士奇继续扯道,
    “我们建立起来的新闻价值评价体系、专业主义和理想,它们真的有用吗?”
    “no,有些东西可以不必要,我们被困住了,理想要触及现实,伦理可以用来思考。”
    “新闻客观性的坍塌有多重原因,除了结构性的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新闻‘事业化’和‘商业化’的矛盾。”
    “公共化、更具分析性、历史深度、批判性,归根结底,面对客观性要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好,鼓掌,呱唧呱唧,李乐为“哈士奇”哥们儿一番废话喝彩。
    鬼特么都知道应该怎么样,这几句,就像嚼过的二手甘蔗渣,再送到你嘴里,除了口水,糖分很少。
    李乐低下头,开始琢磨中午饭怎么解决,晚上请猫姨吃饭,点什么菜。
    “李,你有什么要补充的么?或者说,别的一些想法?”
    果然,江湖传闻政治新闻制作课的这位风韵犹存的老阿姨,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出现在她的课堂上的人的。
    “我想说,新闻不可能完全中立,而现有的新闻报道恰恰是许多人坚持中立报道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
    “对于某个事件,拉长到一个时段的报道当中,体现观点平衡要比单一文章来的客观的多。”
    “还有,媒体也要吃饭;一定会紧随官方主流;而只有在上层建筑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时,新闻或者报道,才会向公众的声音敞开大门。”
    “最后,以上全是丑国的现实,但具有代表性。”
    李乐不忘用标榜的公正,来总结一番,但是话里的讽刺意味,还是让老阿姨,不由得点头。
    只不过,再看看想出风头的三哥黑棕两掺,菜籽油一般颜色的脸上,一股子酸味儿,很明显。
    哎,一条被奴化了的狗子,总想着在主人的地盘上显示存在感。鱿鱼们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努力,终于从管家变成了合伙人,你们,还早着呢。
    下了课,李乐起身,揉了揉酸麻的屁股,拎起包,下楼,直奔唐人街。
    文兴酒楼里,高朋满座,李乐扫了眼,大都是来尝个新鲜换换口味的老外。
    计续文,阿文已经等在门口,瞧见李乐,笑呵呵的打着招呼。
    “我还想你怎么不与我联系了。”
    “这不是要计划一下调查问题和大纲么。”李乐笑道。
    “怎么,今天开始?”
    “想着呢,文哥今日有时间?”
    “都有,都有,林叔去了南边的乡下,我在这里也没什么事。”
    “成,下午咱们先去找几个在这里时间最长的老人或者商户?”
    “没问题。看你这样,还没吃吧。”
    “没呢。”
    阿文一伸手,“走,去后面,那边才是咱们自己人吃的菜单。”
    。。。。。。
    竹升面加上几碟小菜,两个壮汉吃的慢条斯理。
    “你要说老人,那不如从我爷爷开始。”
    “你爷爷还在?”
    “读过书,年轻时候没怎么干过体力活。”
    “那意思,从你爷爷开始算是第一代来这里的?”
    “嗯,三几年的时候,家里过不下去,就花钱找了蛇头,出外讨生活,以为是下南洋,结果被当成猪仔,给卖到这里来了。”
    “其实,我爷爷那时候来,还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到现在,算一算已经过了六七代人。”
    “那这里还有么?”
    “有什么?”
    “六七代之后的人。”
    “不多,整个华埠也没几个了,他们在这里时间长,融合的比较早,嫁鬼佬,娶鬼婆的也多。时间一长,长相都变了,也就能记得自己汉姓什么,话都不会说了。也就不觉得自己是华人了。”
    “现在这里最多的,还是解放,大陆是叫解放吧?”阿文问道。
    “对,”
    “还是解放前后来的人,还有一部分七几年陆续过来的,占了七八成,剩下的,就是这些年新来的。”
    “不过,按我爷爷的说法,这二三十年来的人,还不如早期的那几批人,能抱团。又散又乱,名声也差。”
    “呵呵,连你们都觉得差?那得差到什么程度?”李乐半开玩笑说道。
    “嘿,你慢慢了解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