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征河东(七)
作者:老蜻蜓   刀尖上的大唐最新章节     
    仍是阴山下某处。
    经过努力,晋王帐下的军队是越聚越多。主力是沙陀老乡,也有些只认奶的回鹘汉子,此外,阴山北边的鞑靼也来了不少。
    鞑靼,这就是先王的遗泽了。当年李鸦儿在云中造反失败,父子俩北入草原,就是在鞑靼部中舔伤。据闻,李鸦儿曾一箭双雕,以其武勇,在草原上留下过一点传说。
    随着队伍膨胀,李存勖的雄心也渐渐万丈起来。
    七月,麾下已有二万余骑。
    与当年赫连铎一搞好几万的大阵仗不同,李存勖走的是精兵路线,尽量挑拣精壮。当然,代北草原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也确实没那么多庄稼好割了。
    于是,在原有的八千余骑的基础上,李存勖重点吸收了大约万骑,凑了将近二万主力。剩下数千牧骑,主要是跟班打杂,做为辅兵使用。
    如此一来,至少在兵力上看着就不太吃亏了。
    乡里乡亲热情好客,不但给人,看在晋王刀子锋利的份儿上,还出马出牛羊,出粮食。真的十分朴实。
    愁容渐去,晋王笑容灿烂地拉着心腹们商量:“李可汗那边如何了?”
    李嗣恩是吐浑大酋出身,此来草原,他抖开威风,帮助晋王收拢部众不少,消息也灵通,道:“据悉人在云中,日日与那些叛逆饮宴。有那没羞没臊地,竟唤他天可汗。真是不知所谓。”
    大唐鸿业开国,初代天可汗是太宗皇帝,国朝盛时,北控朔漠,南极日南,西至瀚海,东到大洋,威名远播,各族各部皆尊李唐天子为天可汗,历代李唐天子发往草原的玺书也以天可汗自称。
    后来安史之乱,大唐衰落,仅能保有塞南之地,尤其边军精锐损失惨重。在外,是西域沦丧,草原失控,连畿辅长安都曾为吐蕃攻陷。在内,则是藩镇割据,朝纲不振。天可汗这茬也就渐渐没人提了。
    如今有人称呼辽王为“天可汗”,李嗣恩口气不忿,实则心中忌惮。
    在营州那边,辽王被尊为李圣人,如今,这边居然也认他这块牌子。李嗣恩在收拢部众的过程中,就明显感到很多部落不买自己的账了。
    与李克用时期相比,如今这一届晋王,确实是不可同日而语。
    这可不是好事。
    李存勖道:“据闻山北有个契丹部,从那边跑过来了?”
    李嗣恩道:“有。早两年契丹偷袭营州不成,反为卢龙军一顿好杀。郑守义那厮穷追猛打,契丹在山北立不住,便逃到这边来了。似在大洛泊休养过一段时日,有一部又向西去,又有一部留在大洛泊还是东归了,不大清楚。”
    李存勖问:“大洛泊在何处?”
    大洛泊就是后世达里诺尔湖,但李嗣恩挠头表示不知。毕竟,他的老家在代北,可不在辽西。
    李存勖又问:“这些你如何听来?”
    李嗣恩答曰:“随契丹逃来有不少部落,如室韦、女真之流,一路走一路散,有些便流落至此,所以听说。”
    本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李存勖还想着多拉个帮手。虽然契丹吃过败仗,但是人家敢摸卢龙老虎屁股,这份勇气就很不错。此时听说一部走了,一部找不到影子,找到的都是亡散的,晋王也就息了此心。
    看来,还得万事不求人,全靠一双手啊。
    “镇远那边有甚消息么?”李存勖就又惦记起周德威来了,毕竟,他那里控扼辽贼南下的道路,也是他这二万大军的后路。
    “未有。”这次是李嗣源发言。与忻、代交通,是他负责。
    “李可汗……这是想与我在草原做一场了。”想到要跟辽王逐鹿草原,李存勖胸中不禁豪情燃起,挺胸叉腰,顾盼左右,可惜一个“干”字迟迟不能出口。
    人是多了些,但碰上卢龙兵能不能打不……好说啊。
    仔细算算,对上卢龙军,河东军其实是败多胜少。最近比较惨的一次是木瓜涧,别说什么巧合际会,败了就是败了。
    至少人家卢龙军对上汴军主力,战绩也还不错么,河东军就很难看了。环顾在座诸位,哪个没在汴兵手下栽过。
    虽然账不能完全这么算,但是个重要参考。
    有理想有抱负是一回事,犯傻找死是另一回事。
    打潞州夹寨,那是垂死挣扎,没得选。
    现在么……似乎还有选择的余地的。
    振武军既然还在手里,阴山一带,向西直至河套,都还在手,北地强兵也就有了出处。
    是现在一把拼了呢?
    还是僵持一段再说?
    这是李存勖这些天在考虑的问题。
    河东有形胜之地,卢龙却如赤裸的妇人。
    “我听到一个传闻。”几个心腹都看过来,目有探究之意,李存勖张一张嘴,又把话咽回去了。但见众人还看着自己,便随口道:“朱贼有何动向?”
    众将皆知肯定另有别事,却也不好追问。
    仍是李嗣源道:“未闻有甚异动。”
    李存勖其实很想跟将领们探讨一下,假如维持现状,先整顿内部可否。又觉着这话说了露怯,终不能言。
    待散了帐,晋王在几个卫士随行,准备出去射猎放松心情。
    七八月正是百兽肥美的时节。
    却见李嗣源带着两个儿子,似乎在等自己。晋王主动问曰:“阿兄?”
    李嗣源道:“晋王外出,须有护卫。”
    李存勖一招手,领着百余骑驰出了营地。
    阴山脚下,水草丰美,林木繁盛。
    众骑士飞驰在林间草场,穿梭于溪水河滩,飞羽破空,半日猎了走兽许多,射下飞鸟不少,有野猪、野鹿、黄羊并各色山鸡,也有从水中射了肥鱼的,就寻了一处干净的水泡子,架锅点火整治起来。
    出一身透汗,李存勖兴致颇高,看一个七尺高的青年在那里忙忙碌碌,以马鞭一指,道:“你过来。”
    那青年一愣,边上李嗣源道:“二十三,你来。”
    那青年便将手里的木柴丢进火堆,过来向李存勖拜倒。
    李存勖道:“我记得你,李从珂,对吧。”
    李从珂答曰:“是。”
    “打夹寨,你与从审率先破寨而入。功劳不小。”李存勖对李嗣源道,“阿兄,这是好儿郎啊,皆我栋梁。从珂,对面有个郑守义,与你身高仿佛,是义武镇节度使,来日你斩他狗头,孤不吝爵赏。”
    若是外人瞧了听了,多半会觉着李存勖拿腔拿调,因为他与李从珂原是同年,都在光启元年生人,而且李从珂的月份可能还要大些。这是论辈分,李存勖就要长了一辈,还是晋王,身份尊贵。
    李从珂本就是被李嗣源掳来的孩子,晋王这般与说话,倒是一点不觉着违和。
    李嗣源亦觉这养子争气,在侧但笑不语。
    待酒足饭饱,李嗣源觑得一空,进言道:“晋王。我虽有众二万,与卢龙相比,仍显不足。既振武军未失,若能缓上一二岁动手,或许更佳。”
    李存勖万万没想到,这话是从李嗣源的嘴里说出。在上下讲究一个“猛”字的河东军,李嗣源可是个中翘楚,李横冲,横冲都,不是戏谑之词。“我倒忘了,阿兄与卢龙多有交手,想必有以教我?”
    李嗣源道:“幽州突骑,历来精锐。不单山北子弟骁勇,便是塞内汉儿亦与别处不同。早年李可举时,我军便吃过彼辈大亏。”李存勖知道这是说的阿翁、阿耶造反那会儿,最后把沙陀人打崩的,就是幽州李可举。
    “嗯。似是大顺、景福年间,若无匡威,成德亦已讨平。这卢龙兵我见过,那黑厮所部毅勇军,据说在辽王麾下也是首屈一指,只是,我亦未觉其有甚过人之处呢。”李存勖道,“以我所见,论个人武勇,我军并不逊于辽贼。”
    李嗣源仿佛完全听不出晋王的不快,继续说道:“晋王所言甚是。论勇武,我军不逊于彼辈,然我军之误,在于不能令行禁止。
    我军勇则勇矣,却无军律可言。进则一窝蜂,打得顺手便收不住。汴兵常使计诈败,诱我军入彀,正因于此。
    有时分明敌军已败,却因我军追击无序,反胜为败。”
    “不对吧。”李存勖眉头紧皱,印象中,河东军在战场上尚能令行禁止嘛。
    李嗣源感觉,对这个令行禁止的理解,晋王跟自己可能有些误会,但此时他不想纠结这个,反倒有点脸红地说:“所部能进退自如者亦有,奈何廖廖。”
    河东军中当然有真能治军的,比如昔年李存孝就是其中翘楚。
    世传李存孝勇武过人。勇不勇?确实是勇。即便放到今日,至少河东上下也未必找出一个能与其比肩者。但是李存孝之所以成名,却恰恰是其能治军。其所部进则如雷,退则如风。
    至于个人武勇,嘿嘿,在千军万马中用处也就有限。
    其实,薛阿檀的铁枪都也不错,李存贤也还行。可惜这些人有个特点,就是跟盖寓这帮老货都不对付,最后不是死了,就是叛了,总之在军中混不开。
    想到盖寓,李嗣源就很不屑。这厮被人捧得老高,说是什么河东第二人,如何如何有道。狗屁!他是治军还是能管民。
    李嗣源为甚说这个话题脸红呢?因为他也是个能治军的。
    横冲都胜多败少,难道只是因为会横冲?李嗣昭还会横冲呢,怎么老被人捶。正因如此,李嗣源才特别反感盖寓这帮瞎搅和的老货,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当年他年少,人微言轻,如今有机会,他当然希望从根子上改变这个状况。
    如果不改,河东没有前途。
    响鼓不用重锤。看李存勖眉宇舒展,李嗣源估计晋王已经想明白了。
    本来他还想说说治民的事,但是晋王已经在改,又不是眼前急务,也就罢了。
    李嗣源仍然着眼于治军,道:“若能多些时日整肃步伍,使军令通达,进退有序,岂非更好?
    代北贫瘠,养不得大军。只要谨守忻、代,使其无从南下掳掠,李可汗便只能从幽州运粮,靡费极重。我军人寡,反较他更易持久。若彼屯大军于此,一则耗费极大,又有后顾之忧,总会予我机会。
    若其大军东归,则云、蔚反掌可定。
    何必在这一时。”
    李存勖思索片刻,道:“让我想想。”
    ……
    七月底。
    云中。
    辽王屯军云中,晋王躲灾西边,相持期间军中无事,郑守义便与薛阿檀等相约,往城外跑马。七月间,正是行猎的好时节,一众武夫纵横草原山林,累了就寻处林间烧烤野味,把酒言欢,也算是一种调剂。
    忽得传骑通知,辽王召集军议,众人忙收摊赶回。
    云中有东西两城,辽王的行辕就在东城。
    一进节堂,黑爷就觉着气氛不大对劲。抬眼望去,李大、李三面色都有点严肃。李崇武一来就被派去转运粮械,怎么突然出现在此?考虑到这厮算是卢龙军的细作头子,亲自过来,这是有什么大事?
    郑守义盘算,李存勖那边没什么动静,难道是汴兵打过来了?
    瞧瞧薛阿檀,这厮也是一脸茫然。
    辽王坐了正中,郑守义在他左手,李三郎在他右手,再就是薛阿檀、李存贤二人,监军使张忠一如既往地站在辽王侧后。
    看样子,辽王几个已经说了一阵。
    “呃。”郑守义决定还是自己开个场,便道,“头儿,有甚事?”
    辽王将后槽牙咬了又咬,道:“五日后,回……你,毅勇军先往灵丘驻扎,我退往安边。”
    李崇武闻言,道:“大兄……
    话没出口,便听辽王斥道:“军中只有阶级,没有兄弟,不懂规矩么。”
    吃了大哥呵斥,李三郎深吸一口气,说:“大王,可否先遣一军回镇?”
    郑守义听说,顿时有点凌乱,道:“呃,头……头儿,这是怎么?”来云中不是为了怼李存勖么,这毛都还没捞着一根呢,就要撤回去了?“且慢,三郎,这是怎么?”
    辽王抿唇不语,李崇武语气尽量平静地说:“我军在代北,战兵、辅军、夫子近八万之众,云、蔚仓廪已罄,所需皆由镇中接济,转输极难。再有月余,草木枯黄,这十几二十万匹马骡消耗还要更多。
    我想,趁着草青,调回部分军队,减轻转运压力。”
    “哎?不对呀这个。”一听李老三因为运粮的问题要撤军,郑守义当时就窜了,指着李三鼻子道,“哄得爷爷千里迢迢从定州来此,这说不打就不打了?”
    “也不是不打。”李老三耐心解释说,“忻州那边有周德威、李存审一万多兵,硬打肯定过不去。
    李存勖躲在振武军,一边摇人,一边跟咱捉迷藏,摆明了是想跟我军耗。一时半刻只怕打不起来。我看不如撤回一些队伍,减少消耗。何况,汴州那边朱三整军整快两年,也差不多了,得防一手嘛。”
    “放屁!”千里馈粮,损耗极大,这个道理郑守义当然知道,但是咱黑爷眼角瞥一瞥辽王满脸阴郁,便大腿一拍,跳起脚叫嚣,“这边只有老三都能浪战,一共也才三万,多么?
    调多少回去?人回少了省得几粒米,人调走多了,那还打个鸟。
    哎,这厮,发失心疯了么。”
    李崇武大言不惭地说:“用兵之道,在于因时制宜,岂能拘泥?
    原先我是以为李存勖会迅速北上寻求决战,所以引毅勇军来。如今那厮却跑进草原玩捉迷藏,我军当然也要调整部署,因应局面变化。
    云中、安边、灵丘,三城相互呼应。李存贤将军守灵丘,王敬晖将军守云中,我屯军二万于安边。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河东颓败多年,我有二万强军在此,足以压制应付。”
    说到这里,李三郎忍不住道:“此次出击代北本就有些仓促。汴州来信,梁军主力最快在年底就会完成整军,若届时我主力还在草原,梁军却来北上,如何应对。李存勖就算是条大虫,也是个病虎……
    “且住。不必议了。依令去办。”辽王突然起身,丢下一句话就甩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