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疆省来人
作者:野生的冰糖葫芦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最新章节     
    紫花苜蓿夏天的生长周期在28天左右。
    通常来说,在6~10月期间,可以刈割四茬,以头茬的产量最高。
    盐碱地里,头茬苜蓿亩产才80公斤,全年产量也就是0.3吨左右。
    假设都是二级干草,产地价550元/吨,全年亩产值也只有165元,三级干草的亩产值更是只有120元。
    比种一季小麦的收益都低得多。
    按苜禾农牧的投入方式,每年每亩投入的成本约200元,早就亏到姥姥家去了。
    但经过二次加压后,销往沿海地区可就不一样了,沿海二级干草到场价按1200元/吨计算,三级1000元/吨。
    唐勇努力的解释着,“从长远来看,苜蓿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是化肥无法比拟的,几年后倒茬,轮作经济作物,产量能大幅提高。”
    过磅时显示的27.7吨,让众人久久的说不出话来。
    听完了苜禾简单粗暴的发展历程,唐勇已经不抱有希望了。
    称赞的声音不绝于耳,候怀杰也与有荣焉,走路的身形都不自觉挺拔了几分。
    如果是不刈割或者还田,每亩纯投入200元,总计就是4000万元,再加上新播种的,亏损会直接突破天际!
    众人愣了愣,半响,邹庆才说道:“我们农场也种苜蓿,按今年的行情,苜禾可不得亏几千万呐。”
    唐勇脸色沉了下来,领导派他带队外出考察,就是想博取众长,看能不能保住兵团剩余的苜蓿种植面积。
    唐勇很无奈,群众的事最难处理。
    “老侯,去年这里真的是盐碱滩,而不是荒地?”
    “企业投资改良盐碱地,就是耗子啃菜,死路一条。”
    “没错,苜禾明年计划在疆省开展新的盐碱地改良项目。”
    时隔大半年。
    疆省面积广阔,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是天禾和苜禾的潜在客户区域。
    他忽然想起了领导的感慨。
    人群里,也有从团场来的代表。
    高大的植株流光溢翠,分支枝繁叶茂,和盐碱地里的苜蓿完全是两个样。
    你这是推广种子,还是搞牧场呢?
    全年亩产值分别是360元和300元。
    “唐处长,邹总,这一车至少能装25吨以上。”
    “邹总,你是行家,猜猜这一车能装多少吨苜蓿干草?”
    邹庆争执道:“唐处长,别的团种棉花一亩地挣大几百元,种苜蓿运气好才挣一两百,谁不眼红啊。”
    同行的几人目光打量着,虽然有些苜蓿长势不佳,但也算得上是青葱翠绿了。
    “老唐,我还能骗你不成,原来这盐碱滩白晃晃的,寸草不生。”
    到这时,唐处长已经想好该怎么向领导汇报了。
    “就两月,二十万亩盐碱地刮除积盐层、土地平整、深翻晒垡、覆沙,全部完成。”
    邹庆,唐勇,参观团,甚至包括苜禾的员工,都呆滞住了。
    苜禾的盐碱地改良效果确实不错,但要算经济账?
    是永远算不过来的!
    邹庆面部黝黑,一头寸发,中等身材,着白色衬衣,看着候怀杰得意的模样,忍不住泼冷水。
    算上运费,二级干草能实现盈利,三级干草亩均亏损降到了25元。
    “对,主要加工苜蓿干草,以方草捆、草粉和草颗粒为主。”
    已经让此行蒙上了一层阴影。
    “厉害!这效率真不赖!”
    邹庆眼睛瞪得浑圆,“不可能!”
    如果兵团有了这种加工技术,何愁苜蓿产业萎靡不振。
    随后,郭阳又带着众人参观了苜禾1号的种子田。
    “荒滩变绿洲,老侯你蹭着苜禾做了件大好事啊!”
    “还是盐碱地?”
    老唐,原名唐勇,是兵团农业局畜牧处的负责人,眼里的震惊神色仍未散去。
    “这地拿来种紫花苜蓿,几十年都回不了本!”
    “明年苜禾会上市新的苜蓿种子,兵团可以考虑引种,同时苜禾也会在疆省成立加工工厂。”
    他身旁的人附和道:“确实,苜蓿的效益不行,还是种棉花好,投入高,但效益也高。”
    邹庆沉吟了会儿,“10吨有吧!”
    “25吨?”唐处长也惊讶的张大了嘴巴,苜蓿干草可是轻飘飘的啊!
    邹庆走上前去,试图抱起一捆干草,但用了老大的劲,方草捆却纹丝不动。
    邹庆感到不可思议,这些钱拿来投资种棉花早就赚翻了吧。
    急功近利。
    众人这才有点相信这一车能装25吨以上了。
    “唉!苜蓿效益不好,兵团已经没职工愿意种了。”
    见唐勇久久没搭话,邹庆又指着地里刈割下来的牧草,一脸的不屑。
    ……
    郭阳亲自给疆省的参观团讲解了一番。
    “大半年时间就变成这样了?”
    在畜牧业工作了这么多年,唐勇很清楚牧草在种植结构当中的重要性。
    一辆红色的挂车停在院子里,工人们正用叉车装运方草捆。
    苜禾的员工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10吨,瞧不起谁呢?
    “15吨?”唐勇也猜了个数据。
    但此前去蒙省等地,苜蓿效益普遍不行,很多农场都在计划改种经济作物。
    唐勇眼前一亮,“疆省的苜蓿面积萎缩得厉害,会不会原料不足?”
    他的跟班继续附和道:“还有病虫害,兵团就是菟丝子危害太重了,苜蓿产量根本上不来,有时直接绝收。”
    “改良几年后,这又是一片良田啊。”
    “看这产量,苜禾平均每亩得亏一两百,加上前期改良,每年的种植成本,想回本至少得十年以上了。”
    候怀杰右手伸出食指和中指,
    其余人也思索着,有人问向唐勇:“老唐,你是管这行的,按苜禾的模式,多少年能回本?”
    “对,明年7月,苜禾1号预计会有400万斤左右的种子上市。”
    “兵团苜蓿种植历史悠久,苜禾还指望着将来卖种子给你们呢。”
    科技的力量,恐怖如斯!
    唐处长过往参加了很多的培训,但到这一刻,才深刻的认识到了农产品加工的重要性。
    “谁说苜禾今年亏几千万了?”
    “今年亏几千万,对苜禾一点影响也没有吗?”
    郭阳依然面带笑意。
    这是得有多重啊!
    又有几人上前试了试,都是同样的结果
    疆省农垦的候怀杰再次踏上了这片土地,同行的还有生产建设兵团的几人。
    然而有些东西是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
    郭阳笑了笑,带着一行人穿过牧场,不一会儿,来到了仓库。
    草地里一片丰收景象,刈割下来的牧草排成一条条长龙,晾晒着。
    “还要扩张?”站在边上的邹庆忍不住问道。
    候怀杰眉眼一斜,神情别提有多得意。
    “牧草加工工厂?”
    其余人露出讶然的神色,邹庆身强力壮,却连挪动草捆都做不到。
    但还是在原地多等了一会儿,直到货车装满。
    苜禾全靠强大的资金链在支撑着,蒙省的农场也在计划改种,他们兵团还有什么坚持的必要呢?
    “苜禾的项目很有意义,希望们能坚持下去。”
    “苜禾也会扩张新的草场,外购原料只是作为补充。”
    邹庆等种植户也愣住了,紫花苜蓿他们种了几十年,产量能达到多少,一眼就能估个大概。
    但这苜禾1号,却有点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感谢各位大佬的票票和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