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黄立极请辞
作者:云在天外   明祚最新章节     
    “李卿所说不失为一条办法,但科举轮才首重于国家行政职务,这等管辖内府的职司,朕看还是要单独招收。”朱由检也知道想劝服他们没那么容易,但是这计划还必须施行。

    施凤来是看出来皇帝的决心,但这种事他不能明面上支持,否则可就站在文官对立面了,脑中略一思索,计上心来,“陛下,内廷管理事关重大,臣以为用内臣不行,用士子又涉及内外有别,不如选天下宗室能为者充任。”

    黄立极当即反对,“成祖明训,宗人府摄其事而不备官,所领事务均归礼部管辖。以宗室充任官衙岂非坏了体统。”

    施凤来针锋相对,“自万历以来,神宗皇帝更定的《宗藩事例》,准无爵的宗室自便生计,准奉国中尉以下宗室参加科举考试,选授京师以外地区的官职,宗室为陛下看守内廷,非是为官,乃是管家,有何不可。”

    两人这一对立,倒是让朱由检的思路打开了,使用宗室的想法他早就有,还想着腾出京营来安置宗室,他开始一直没往宗室上面考虑,实在是因为对这些人当兵或许行,但是搞监察完全不托底,其实这些人也不完全是米虫,至少宗室有文化,搞不好还有各方面才能的,因为不能为官、经商,因此才导致整个宗室变成国家负担,这些人用起来,未必就比士子们差了。

    于是朱由检开口了,“施卿的提议非常好,天下宗室非只藩王,自镇国将军至奉国中尉,天下不知凡几,朕以为太祖、成祖时期事例已不可再守了,当时宗藩不过百人,多是亲王郡王,他们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却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且朝廷也有余力奉养,方今朝廷哪有余力奉养这许多宗室,因此《宗藩事例》应做一定更改。诸卿大多在礼部任职过,应该清楚这些事例。”

    韩爌细品了一下,也觉得这个折中意见不错,咳嗽一声进言,“臣觉得施阁老的法子不妨一试,不过所录的人员爵位不能高,应该以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为主,此等爵位血脉稀疏,不至惹祸。”

    其实大明从武宗朝开始就已经断绝了皇族武力夺权的可能性,皇帝现在要紧盯着的也就是那几个亲王,甚至郡王以下,不少都被当地官员看得死死的,一些在京的宗室甚至到成年以后连名字都没有,甚至不能结婚,这些足见《宗藩事例》规定的严苛,现在对他们解禁,让他们出来任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杨景辰颇会察言观色,见到皇帝已经意动,他这人博闻强识,正是在皇帝面前卖弄才学的时候,也跟着进言,“陛下,天下宗室苦楚繁多,嘉靖四十年代王府奉国将军朱聪浸等人上奏禄粮积欠二十二年,不少宗室年逾三十而不能婚配,死后十年无钱安葬,有在市井行乞,有民间作佣人的,还有流落他乡饿死的。旁的不说,臣还记得天启五年五月礼部回覆巡按江西御史田珍疏,查限禄,万历四十八年,江西一省就欠禄银二十万六千。不少宗室生活困苦,这也是现实,若能给他们找些差事,也能养活不少人。”

    这些话说得朱由检有些意动,在他的印象里,整个大明的宗室都是米虫,只吃不产出那种,还惯会生养,搞得大明宗室一大堆,直到杨景辰解释了限禄政策,他才明白原来大多数宗室非但不是朝廷负担,反而是很多宗室最后都饿死了,这才是一帮可怜人。动不动就拖欠人家几十年俸禄,说句不好听的,这宗亲的名字还不如不要,为了赚口饭吃,不少宗室偷偷出去帮人打工,或者去做佃农来糊口,这完全破除了他的固有印象。

    朱由检长叹一声说道:“若非杨卿说及此事,朕还不知道天下宗室过得竟如此困苦,朕觉得不应只放开奉国中尉,自镇国将军以下,都可放开。”

    施凤来却说道:“陛下不可,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多少还有些田产度日,真正难得是辅国中尉和奉国中尉,这两级人数众多,都有玉蝶,只能按《宗藩事例》约束,生活困顿,陛下可从这两级中捡拔人才。”

    黄立极看到讨论的问题走偏了,刚才他反对,是因为内外有别,碍于礼法,现在一边倒要用宗亲,这可不是他想看到的,还不如用士子呢,两利相权取其重,“陛下,刚才我等谈论的是士子问题,天下士子读圣贤书,其心中正,用以监督最好不过……”

    朱由检摇摇头,“黄卿,既然有了更好的选择,大家就可以论一论宗室了。”

    这时候显然已经有施凤来、韩爌、杨景辰三位辅臣都赞同用宗室,黄立极刚才是不想参与到内廷事务当中,当首辅这种事必须避嫌,否则难道想篡位,内廷外廷的事儿一体管了。可用了宗室,在他眼中还不如士子,交给礼部去管,这样为国家多选人才,还少了内阁直接干预的祸事。李国普也是差不多,来宗道、刘鸿训、周道登也是在黄立极这边,双方围绕宗室和士子问题互相辩驳。

    朱由检有些好笑,多亏了施凤来有急智,能想到用宗室的法子,这样自己也算打开了一条口子,至少将来如果要用宗室充实京营,这也有先例在了。

    于是朱由检有些偏向施凤来,“几位爱卿,说得都有道理,用士子也罢,用内官也罢,本质上还是监督内廷,朕觉得用宗亲好处颇多,一是给宗亲们找了一个生计,二是用远支旁宗监督皇族大宗事务毕竟是家事,不用费太多口舌,因此朕决定,招募一千名辅国中尉与奉国中尉,精通算法与律法的皆可报名,由内官派人去各地挑选。”

    皇帝把这件事定下来,大家也就没什么可争的了,其实如黄立极等心中隐隐都有不安,皇帝能用宗亲查内廷,难道就不能用宗亲查外廷了,只不过黄立极没有说,怕引起皇帝猜忌,今日众臣又想把他抛出来,尤其是看到施凤来近来颇为得宠,有些心灰意冷了。

    在众人离开后,黄立极独自留下来,朱由检见他没走,以为他还要为士子争取,笑道:“黄卿精神可嘉,但朕已经定下,不必再劝朕了。”

    黄立极摇摇头说道:“陛下,臣不是要劝陛下,臣担心的是这审计局,审计局能监督内廷,也能监督朝堂,到时候大明又多一厂卫机构罢了。”

    朱由检还是年轻,自以为这件事是施凤来提出来的,别人或许看不出来他对将来审计局的用途规划,殊不知这些老狐狸都是人精,怎么会不明白皇帝的心思。虽然被人道破,但这种事儿不能承认,“黄卿怎么会这么想?”

    黄立极微微一笑说道:“陛下的心思非只老臣看出来,刚才在场的,只怕没有一个人不担忧的,臣现在留下来,是为了向陛下请辞的。”

    朱由检有点不悦,“朕已经说过不允,卿怎么还两次三番地提起?”

    黄立极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说道:“陛下,臣已经六十了,花甲之年本应有含饴弄孙之乐,若再占着首辅的位置,未免太过骄狂,还请陛下准臣致仕。”

    朱由检没有回答他,只是盯着他看。

    黄立极说道:“陛下,先朝党争,魏珰专政,朝政一度混乱,臣能任首辅,并非臣的能力强,实在是幸运使然。臣临别之际有些话不知当不当讲。”

    朱由检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坐下说吧。”

    黄立极坐定开口,“臣知道陛下锐意进取,有中兴大明之望,臣有几句肺腑之言,希望能有助于陛下。”

    朱由检点点头,他看出来黄立极是真的要请辞。

    黄立极说道:“陛下雷霆手段囚禁魏珰,行事果决,天下称颂,古之圣君莫能如是,但臣认为陛下还是有些性急了,好在天佑大明,魏珰未敢反抗,否则后果难料。陛下每当大事,宜先静而后动,安排妥当,布下先手,再行动作。

    陛下登基三月余,根基尚不稳重,陛下潜邸无人,因此从朝臣中铨选,然世人皆有私心,望陛下能在稳住朝堂的前提下,筛选人才填补空缺,以才能定人,私德次之,徐徐图之。如今朝堂不正之风横行,臣心有余而力不足,愧对陛下。

    陛下有整肃朝堂之心,臣亦倾力协助,陛下宜宽急并济,人无完人,用人所长,弃之所短,切勿矫枉过正。臣望陛下少用厂卫,厂卫之祸,魏珰之事便可证明,朝中不少中正君子,望陛下善用之。

    治国之道,最难忍让,大明今天局面非一朝一夕,忍得一时才能廓清域内。

    臣知陛下有用武勋制衡文官之念,然武人掌权非国家之福。陛下即便使用武人,亦要多加限制,万不可粮饷、兵权共付一人,文官亦不可久掌兵事,历代之戒,望陛下慎之又慎。

    如今东林回朝,眼见党争又起,臣心中惶恐,光宗、熹宗时百官攻讦不断,无心任事,此于国家是大害,其祸尤甚天灾,陛下不可不察,以免光、熹之事重演。

    臣去之后,李国普为人忠厚,有长者之风,不党不争,最善调和阴阳,韩爌旧辅出身,能力素著,此二人皆可为首辅,施凤来巧善经营,好猜度圣意,任事难坚持己见,可为次辅,不可操持国柄,陛下慎用,其他诸人可凭圣意而断。

    臣临别之际,心中恍然,数日内臣必设法促成考成法,届时望陛下许老臣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