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 《闽吴互不侵犯20条》
作者:忧郁笑笑生   大清话事人最新章节     
    第327章《闽吴互不侵犯20条》
    浙江金华府城。
    胡雪余以视察商业的名义,抵达了这里。
    秘密会见了浙江巡抚王望派来的心腹特使。
    此人年龄40左右,留着八字胡,头戴瓜皮帽,身穿浅蓝长衫,清瘦矜持,笑语盈盈,
    一见面就深深拱手到底:
    “拜见胡前辈。”
    “前辈之说何来?”
    “在下于金光,乃是台州府人士,家父家祖皆是耕种立命,家中有几十亩薄田。”
    胡雪余笑了:
    “可有功名?”
    “惭愧,家祖是本县廪生,家父一生未中,郁郁而终。在下14岁府试脱颖而出,之后乡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27岁那年,我再次落榜,大病一场,从此绝了科举之心,专心做这幕僚事务。倒也逍遥自在。”
    于金光一撩长衫,优雅的坐下。
    “嗯。”胡雪余点点头,他打心眼里认可这一套,指着旁边的椅子,“既是后辈,又是老乡,请坐。”
    “是吗?”
    胡雪余慢条斯理的刮了刮茶叶:
    “你不说,我不说,隔着3000里的乾隆又怎么会知道呢?”
    到了午餐时候,
    胡雪余很有风度的邀请:
    “不如暂且休息,我们一同去吃点?”
    “怎么不现实?”
    ……
    “固所愿也。”
    胡雪余和于金光,俩师爷交锋十分激烈。然而,却没有影响了交情。
    “王抚台在把控属下这方面还是颇有手腕的。当初在甘肃,年年报旱灾要赈灾,卖了几万顶监生的帽子,不也没暴露吗?接任者王廷赞还在依葫芦画瓢吧?”
    饭桌上,
    俩人又好似多年好友,聊的十分投机。
    ……
    ……
    “如果浙江全丢了,我家大人即使升任闽浙总督,也要被罢官免职,甚至杀头的。”
    胡雪余大笑:
    “如此说来,我确可算作你的前辈。”
    “是。”
    “前辈,恕在下直言。20条太苛刻了!”
    “论文章举业,您是举人。论幕府建树,您是行业内头一等的师爷。论家乡,绍兴台州乃是邻居。”
    见于金光语塞,胡雪余又继续补充道:
    心里便是一咯噔,
    知道今日必有一场苦战,谈判恐怕不妙。
    再无之前的拘谨,而是很放松的靠着椅背就坐。
    如果逐条逐句的讨价还价,气势上就输了!直接摆出一副不想从细处聊的态度~
    “前辈,光这第1条要求王大人割让浙江全境的条款,就,就不现实。”
    “谢前辈。”
    足足1个时辰,
    屋内的辩论时而大声,时而小声。
    “请指教。”
    于金光双手接过,仔细浏览了3遍。
    于金光还表达了他身为台州师爷,经常被绍兴师爷排挤的尴尬。
    “既然都是吃同一碗饭的,我们就不必兜圈子了。”
    “我吴军进驻城池,不插旗帜,不着军服,衙门不挂牌子。”
    从美食、养生到当今天下大事、家乡的收成,什么都是话题。
    胡雪余哈哈大笑,也站在同乡的立场上表达了无奈。
    胡雪余何等老辣,压根不接话。
    “我吴国对王大人的要求如下,一共20条!”
    他偷眼观察了一下胡雪余,见他压根没往自己这边瞟,压根没有观察自己的表情变化。
    几口茶之后,
    胡雪余开口了:
    于金光又是谦逊的一拱手:
    科举竞争惨烈,人均又没几分田,绍兴人就只能另谋出路,在幕僚这条赛道上发力了。
    “那我作为前辈,给你出个主意?”
    “西北偏僻,交通不便,商路稀疏。浙江可不一样,人多嘴杂。”
    “……”
    天下虽大,衙门虽多。
    可一个县衙也就仅有两三个师爷的空缺。
    绍兴人只能联合起来,狠狠的排挤一切外乡籍贯的同行。甭说是外省师爷了,就算是台州、宁波师爷也照挤不误。
    ……
    午后,
    俩人的谈话,火药味十足。
    20条当中,有一条是吴军必须占领仙霞关。这遭到了于金光的激烈反对。
    《邵武府志》载:
    入闽有三道,建宁为险道,两浙之所窥也。邵武为隘道,江西之所趋也。
    仙霞关,就是三道之一。
    由于地形的缘故,入闽的最方便的道路是走闽北。
    从广东、江西入闽,不能说完全不行,但确实困难翻倍。
    “胡前辈,仙霞关若让出去,吴军则随时可入闽。我家东翁夜里还睡得着吗?”
    “哼,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我吴国陛下英明神武,岂能纵容?”
    “那岂不是说我们要任吴国宰割?”
    “此言大谬。你家东翁现在就在待宰的羔羊。南面有总督陈祖洛弹劾,北边有我吴国蓄势待发的5万大军。哪一方,都能要了你和你主子的命。你若不信,尽可回程。谈判若是不成,10日,我吴军的刺刀必定洞穿浙南全境。”
    于金光的汗珠子都下来了。
    狼狈擦拭了一会,嗓音发涩:
    “仙霞关可让。但温州府和处州府北半部,还得我方实控。”
    ……
    胡雪余展开地图,在瓯江处,划下一道线:
    “以此江为界,南面归你。北面归我。”
    “好。”
    又是一条,最终达成。
    20条十分细致,以支持王望坐稳闽浙总督的宝座为前提,双方从此互不侵犯,商路正常往来。
    吴国商人,可以在闽地自由畅行。
    同样,闽商也可在吴地畅行。
    “台州、衢州、处州、温州约定的州县,贵方进驻后,可否依旧插清廷旗帜?”
    胡雪余摇摇头。
    于金光不死心,又试探道:
    “只在关隘处插旗,可否?”
    胡雪余琢磨了一下,竖起一巴掌:
    “只容5面。”
    “谢谢前辈。”
    ……
    这20条里面还有很多条款,分别涉及军事、民生、官方沟通。
    比如,
    闽地若有超过百人的兵力调动,必须提前知会吴国。
    吴国派3名观察员驻福州、厦门、泉州。此举是为了增加互信,消息互通有无。
    吴国商人在闽犯事,必须移交,闽地衙门无权审判。
    等等~
    约束王望的有15条。
    约束吴国的有5条,其中包括,
    吴军在浙南4府的常驻军团,不得超过2000人。
    入闽商队不得携带兵器!安全由闽方负责。
    吴国每年向闽地销售火枪800支,用于武装王望的督标。
    吴国不得收留闽方要犯。
    以及必要时,需要配合闽方演戏糊弄朝廷等等。
    ……
    “于师爷,可能替王望做主?”
    “胡前辈放心。”于金光连忙表态,“东翁对在下信任有加,他的家我能当一半。”
    “好,好。”
    双方终于谈妥了,
    胡雪余签上了自己的大名,盖了鲜红的私人印章。
    “前辈,可否用吴王的玺?”
    胡雪余笑道:
    “这种不上台面的事,怎么能牵扯进陛下呢?你放心,我乃是吴国重臣兼国丈,分量想必是够了。”
    于金光无奈,拱手:
    “是。”
    不再磨叽,签字画押一条龙。用的是巡抚金印,鲜红清晰。
    望着白纸黑字的《闽吴互不侵犯20条》,俩人都长长的舒出了一口气,身为谋士,对上有交代了。
    “于老弟,喝一杯?”
    “在下正有此意。家乡的亲眷族人还要劳烦胡大人照顾一二。”
    ……
    城外一处山坡凉亭,曲水流觞之处。
    俩人对坐喝酒赋诗,筷子敲击酒馆伴奏。读书人的投缘。
    半酣之时,
    俩人聊起了天下大事。
    胡雪余笑道:
    “你认为,这天下终会落入何人之手?”
    “吴王割江而治,当有7成胜算。入主紫禁城,或有5成胜算。然而只怕最终疆域要大缩水,时间也会极度漫长。”
    “何也?”
    “在下研究过贵军的作战特点,在南方优势极大。且清廷的驻防八旗在南方数量偏少。所以在下认为,吴王在南方的最大的敌手或是死忠士绅、西南蛮兵。”
    胡雪余没有表态,只是细细的嚼着凉拌野菜。
    于金光也是想卖弄一下他的才华,以便略留后路。
    毕竟谋士嘛,这是本能。
    他又说道:
    “中原千里沃野,吴国大军虽火器犀利,可面对反复冲杀的八旗马队,依旧危机重重。即使清廷败了,依旧可以在关外或西北偏安一隅。就好比前明之漠北蒙古,汉朝之匈奴,想来不好对付。”
    ……
    “于老弟之言,颇为高远。日后各为其主之余,亦可多多来往。对了,等我吴国的食盐进入闽地,闽地的木材进入吴国,你余氏族人皆可分一杯羹。”
    “谢胡前辈。”
    双方打仗,不影响为家族多挣家当。
    毕竟仗总有打完的那一天,日子还得照旧过,无论大王旗是否变幻,银子都是不变的。
    胡雪余释放出来的善意,
    于金光立马就接受了,双方心照不宣。
    胡氏和吴国深度捆绑,已经不再算地方家族了,而是休戚与共的后族。
    而于氏不同,
    倘若将来有一天,王望倒了,于氏未必会殉葬。
    ……
    自古争霸,
    一方败亡,主公断然是没有活路的。
    而谋士只要身段柔软一些,依旧可以在新主公帐下吃饭。
    谋士这种生物,看似智谋百出,作用巨大。实际上好比缠绕在大树上的藤蔓,单独存在没有任何威胁性。
    主公贤,则谋士耀眼。
    主公昏,则谋士碌碌无为。
    所以,
    每一个胜利者,都会以最宽容的姿态接纳敌方的谋士,就和接纳敌人帐内的妻妾一个道理。
    无非,花点银钱养着罢了。
    心怀旧主也好,真心改换门庭也好,都无所谓。
    谋士做不了主公。因为他们虽然智力领先,但是缺少一样关键因素――决断能力,还缺少一种关键气质:匪气!
    这个道理,胡雪余懂!于金光似懂非懂!
    ……
    南昌城。
    持续数日的攻城行动,被按下了暂停键。
    江西巡抚吴志诚,终于松了一口气。
    俯瞰四周,
    只见吴军营寨连绵,井然有序,红黑军服的吴军潮水般的退了回去。
    “吴匪怎么突然停止攻城了?”
    “末将也不知。”抚标的一名参将老实回答道。
    就在半个时辰前,
    南昌城墙1处被轰塌,幸亏城墙厚实,碎砖瓦砾一时间堆的足够高。
    而吴志诚又从阿桂处早得到了提醒,需防吴军一种威力巨大的攻城重炮。故而提前准备了大量的木制盾车,塞门刀车封堵缺口。
    这才勉强挡住了吴军后续的进攻。
    第4军团伤亡400余人,悻悻而归。
    实际上,如果换成悍不畏的第2军团来打,缺口一现,毫不犹豫的全员全速冲锋,恐怕南昌城这会就破了。
    总指挥黄肆心中窝火。
    一时间有些怀念在第2军团率兵打仗的日子。
    自己一声令下,年轻的士兵们立马端起刺刀冲锋,像潮水一般迅猛。
    淮西人向来如此,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哪儿像现在第4军团这帮人,又要准备盾车,又要弯着腰散开,冲锋路上不停左顾右盼,寻找可以躲避箭矢炮子的障碍物。
    噩梦~
    ……
    “总指挥,你在琢磨什么?”
    副总指挥李小五端着两海碗盖着红烧肉的米饭过来了。
    黄肆接过,呼啦啦扒了一口。
    含糊不清的抱怨道:
    “我想打个报告,把杨遇春和他麾下甲士营调过来。”
    李小五笑了:
    “我劝你还是算了,老苗肯定不答应,杨遇春的甲士营是他的心头肉。”
    黄肆摇摇头,无奈的继续扒饭,浇了肉汤的白米饭特别香。
    就连后勤区别都是如此大。第4军团只供应大米,第2军团只供应白面。
    吃到一半,
    帐门被掀开,军需官进来了,欲言又止。
    “总指挥,有件事不知道妥不妥当。”
    “说!”
    “弟兄们都说,南昌城清军兵力足,城墙厚,不如多来几门重炮,轰上十天半个月的。把城墙都轰平了,到时候~”
    黄肆被气的一口饭堵在嗓子眼,咕嘟咕嘟灌了两口茶。
    暴骂道:
    “滚出去,滚~”
    军需官抱头鼠窜,悻悻的离开了大帐。
    ……
    “总指挥,你也别生气。”
    突然,帐外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俩人对视一眼,心中一咯噔。军营中纵马狂奔,非紧急传令骑士不敢如此。
    果然,
    一名骑士风尘仆仆冲进来,单膝跪地:
    “陛下有令。”
    拆开火漆封印,俩人看完了急件,神情变得凝重起来。
    黄肆皱眉:
    “陛下说,若已取南昌,则暂停进攻。若未取下,也暂停,等待水师携带重炮赶至。配合训练署组建冷兵器军团,改变以往的全火器化作战模式。每战以正规军团压阵,逐步拼光江西清军兵力。咱们的火药已经如此紧缺了吗?”
    李小五是在春节后返回前线的。
    他和张承业那少年聊过,大致知道一些内情,默默说道:
    “应该是的。硝石供应跟不上,一座硝石矿抵得上数万亩硝田的产量。我军不缺钢铁,不缺人命,但是缺火药。”
    黄肆低声说道:
    “陛下有没有考虑过,奇袭控制四川老君山硝矿?”
    “不可能!”李小五斩铁截钉,“我看过地图,做不到。除非在两湖区域发现一座临近长江航线的硝矿,或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