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 大吴当立,一日三喜
作者:忧郁笑笑生   大清话事人最新章节     
    第309章大吴当立,一日三喜
    临行前,李郁做了一些人事安排。
    黄肆荣升第4军团总指挥,李小五为其副手。
    独立轻骑兵营,正式升格为轻骑兵军团。兀思买终于实现了他的理想,晋身吴军高级将官序列。
    第3军团第1混成营,兵力扩编1倍至2000人。同时脱离第3军团序列,正式名称定为:独立加强步骑炮混成营。
    所以营指挥使李二狗好像是升官了,好像又没升官。
    ……
    在赣北皖南就地募兵5000人,补充伤亡。
    不得将新兵独立编队、营,必须是打散编入各队、营,和老兵混编。
    新兵训练不集中进行,由各营负责。
    “师爷,我错了。”
    说心里话,阿桂临走前没有放一把火把全城烧个精光倒是有些意外。
    但李郁不太满意,故而将其整合,正规化力量。
    “此人玩忽职守,遗失机密信件。其罪当诛,斩。”
    师爷跟了阿桂十几年,深谙官场之诡谲。
    那名拆了信甚至没看内容就擅自做主扔掉了的书办。
    “报告总指挥,九江城所有衙门、府库、兵营都空了,既没人也没粮饷。”
    二来,御史弹劾他“刚愎自用、无视浮梁士绅王三松预警”的折子,让他颇为震惊。
    “你何止是错了,你是犯下了弥天大错。你为何不禀告大将军?你为何顺手就扔了?”
    一半是因为寒冬腊月,一半是因为街面上毫无人气,死气沉沉,就连乞丐都躲起来了。
    能走的百姓都跟着清兵后头走了,剩下的都是确实走不了的,透过门缝观察大军入城。
    “来人!”
    阿桂没好气的扔给他,师爷接过三两眼就看完了,表情震惊。
    文书通讯队,实际功能早已存在。
    “东翁,您召我?”
    仅仅花了半天时间,就找到了肇事者。
    包括5名来往文书,1名贴身文书,还有50名背负小黄旗的骑兵。
    200匹拨给了吴王府亲卫营,100匹拨给了吴王府的文书通讯队。
    “师爷~”
    随后厉声喝道:
    “所以,你能告诉本官,这个姓王的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吗?”
    一来,乾隆没有太多的责罚,让他颇为感恩。暂署湖广总督,明显是给他退路,给他再战的机会。
    而撤至九江府建昌县的阿桂,此时刚接到朝廷的600里加急。
    和亲卫营组成了自己出行的一套班子。
    师爷当着许多人的面,大声斥责。
    其中3500匹在饶州府马场,归属轻骑兵军团。
    他是当过班头的,熟悉官府的做事风格。
    皇上刻薄,转来这些弹劾折子就是敲山震虎,说明他心里已经信了5分。
    400匹拨给了独立混成营,800匹分到了各个军团组建更完善的斥候队。
    更可怕的是,行辕发生的事2000里外的御史知道,大将军和自己却不知道。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行辕内有眼线!
    黄肆踏入九江城的第一感觉:萧索。
    ……
    一时间倒是有些感慨阿桂此人颇有古君子之风,不像其他清廷的封疆大吏那般狠辣~
    ……
    对于这个结局,黄肆并不意外。
    他看完了半天默不作声。
    “知道了。”
    2名八旗兵走进来,按住面如死灰的书办。
    ……
    师爷额头出汗,他知道这其中的厉害。
    “东翁稍候,在下这就去查。”
    鲸吞了土尔扈特,吴军拥有的战马数量就激增到了5000匹。
    八旗兵立马抽出佩刀,
    咔嚓,一颗血淋淋的脑袋滚出去2尺。
    师爷没打算寻找那封信件,他百分百确定找不着了。要么在有心人手里捏着,要么在撤出九江时和其他文书一起烧掉了。
    ……
    师爷背着手,在行辕的这些人脸上来回逡巡了几圈,扬长而去。
    杀鸡儆猴?
    这只是第一层用意,深层用意是做给朝廷看的。
    行辕内,
    一定有其他重臣的眼线,甚至是皇上的眼线!
    所以今天发生的一切,自己所说的每一字都会原封不动的传到乾隆耳中。
    师爷人老成精,他个人倾向于是某位军机处重臣的眼线。但是,也不能排除还藏着皇城安插的眼线。
    朝廷素来忌惮手掌重兵的前方统帅,要说老皇帝没点安排,自己都不信。
    再信任阿桂,该安插的眼线也是要安插的。
    这是咱大清的规矩!
    师爷的下一步,就是派出人手寻找那个叫王三松的士绅。
    “找到他,带到行辕来,明白了吗?”
    “。”
    亡羊补牢,看似没用。
    战场的窟窿是补不上了,晚了。但是皇上心里的窟窿,还是可以补的。
    看似毫无意义,实际意义重大。
    ……
    安排完了这一切,师爷向阿桂复命。
    同时低声问了一句:
    “东翁,咱们让城别走的事传到朝廷,只怕皇上~”
    “本官知道。但这是目前最优解,没有其他更好的路子。”
    师爷叹了一口气。
    如履薄冰,如履薄冰啊。
    实际上早些年阿桂就提出给他安排个知县做做,被他婉拒了。
    因为他早看透了,做官不做官又有何差别?大清朝的地方官就那么好当吗?
    倒不如就做阿桂的首席幕僚,走出去谁敢怠慢自己?甭说知县了,就是一般的知府见了自己,也要执下官礼。
    都说宰相门房7品官,宰相的师爷起码4品吧。
    自己这辈子反正就这样了,但多方运作,倒是给俩儿子都安排了品级不高,事情不多,但油水丰厚的实缺。
    望着两鬓斑白的阿桂,他心里陡然产生了一种荒唐的念头。
    这超品公爵、首席军机大臣,还不如自己活的舒坦。看似位高权重,实际是个巨大的挡雨棚子。
    ……
    “你觉得本官撤退时未下令焚烧九江全城,是对是错?”
    “东翁是对的。焚城,短期有利,长期有害。”
    阿桂欣慰的叹了一口气,总算有人懂自己。
    倘或烧了九江,朝廷这会或许会表彰自己剿贼狠辣、雷厉风行。
    可未来天下太平了呢,那帮吃人饭不说人话的御史们就会拿这件事做文章攻击自己。久而久之,这件事就成了自己洗不掉的污点。
    更不必提百年之后,史书上会如何评价了。到了自己这个地步就要重视身后名了,史书的笔,千年不朽。
    宁可再被皇帝迁怒责罚。
    也不要做出那种被千夫所指的事情!
    朝廷衮衮诸公哪一个不是心黑手狠之辈。他们攻击人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最爱朝着最阴私的地方下刀子。
    “东翁,接下来的行军路线还请明示?”
    “先向南去南昌府,和吴抚台汇合。之后向西进湖南。”
    “。”
    师爷心里有数了,就去安排底下人早做准备。
    ……
    长江江面,颇为冷清。
    往日那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运输繁荣场景一去不复返。
    只有少数渔船为了生计,还在江面忙碌。望见战船来了立马作鸟兽散,逃入芦苇荡。
    李郁站在船头,默不作声。
    江宁有一段航程,速度缓慢,主要是风向和流速的影响。
    “那是何地?”
    “江浦县,清军在那座小山修筑了营寨。”
    李郁伸手,亲卫赶紧递上千里镜。
    看清楚山坡上飘扬的旗帜后,他忍不住笑了。
    旗帜赫然写着:
    “江南提督中军副将,胡”。
    熟人,老熟人,忙于西征,都快把这位结拜兄弟给忘了。
    李郁召来文书,低声嘱咐道:
    “记录,近期方便的时候我要见一下胡之晃,地点就定在江心洲岛上。让情报署安排一下。”
    过了江宁后,船速逐渐加快。
    西北风正好借力,船如奔马,一日数百里。
    ……
    从江阴驶入大运河,最终抵达苏州府胥江码头。
    “拜见吴王。”
    “嗯,老组长不必拘礼。请起。”
    范氏族长,这段时间更显老迈,不过眼神依旧充满智慧。
    李郁停住了脚步,挥手示意周边人退后些,低声问道:
    “老族长可是有事?”
    “老朽舔颜,想为族中年轻子弟求个晋升道路。”
    李郁笑了,摆手道:
    “你干嘛不找自家女婿安排?他那边正缺人。”
    “不可因私废公。”
    “嗯。”李郁最近对于这老小子印象不错,自然不会驳了他的面子,伸出一个巴掌晃了晃。
    “五,五个?”
    “对。”
    “哎呀,谢吴王恩典。”
    范老头又想下跪,被李郁一把拉住。
    “你还有其他事吗?”
    “私事没了,公事倒是有一件。”
    “嗯?”
    老范头突然挺直了腰板,深吸一口气,喊道:
    “请吴王更进一步。”
    ……
    这一声喊,周围呼啦啦涌过来一大帮人,衣裳鲜亮,绫罗绸缎,方面大耳~
    不用问,这都是本府精英。
    领头的两人抬着一块牌匾:
    “大吴当立。”
    众人皆喜气洋洋,双膝跪地,仿佛演练了许多遍一般熟练:
    “请立吴国,吴王万岁,万万岁。”
    李郁严肃道:
    “族长,区区一两省之地,称帝立国可是贻笑大方?”
    “吴王此言差矣。吴国地盘虽小,可都是精华膏腴之地。称帝或太早,可称陛下却是万众所望。吴国国王,当之无愧。”
    众人皆眼巴巴的瞧着。
    码头上,一时间安静无比。
    数百双眼睛望着李郁。
    李郁气定神闲,解开披风,右手轻轻一抬:
    “诸位皆是江南有望人士,们的良苦用心,寡人会考虑的。”
    “谢陛下。”
    在场的人都是人精,闻弦歌而知雅意。
    个个眉开眼笑,满面春风。
    ……
    李郁也是满脸笑容,大声说道:
    “腊月29,寡人迎娶杭州赵氏女。诸位可要来喝一杯喜酒?”
    “恭喜陛下。”
    “还有一喜,除夕那天,寡人还要邀请治下各州县忠诚有力人士赴宴。中原逐鹿,还需要诸位的鼎力支持。”
    “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人再次下跪,这一次非常隆重。
    周围的鼓乐,鞭炮也跟着凑热闹,一时间说话都都要靠喊。
    腾起的鞭炮硝烟当中,是隐约可闻的野心。
    帝国的雏形正在逐渐清晰。
    走出人群,范老头悄然跟上,低声问道:
    “请陛下明示,范氏日后当耕读兴家?还是军功立家?还是实业立家呢?”
    李郁停住脚步,直勾勾的望着这个大胆的老匹夫。
    范老头满头白发,腰背佝偻,露出缺损的牙齿,笑道:
    “陛下恕罪。老夫老了,怕是望不见陛下北定中原的威风了。老夫只想为子孙后代铺平道路。”
    李郁拉着他的手,沉默了半天,低声说道:
    “范氏文弱,不宜从军。或可走文官路线,亦可多设工厂,利当十倍于佃种良田。”
    “谢陛下。”
    ……
    范老头慢悠悠的远去,花白的头发在寒风中飞舞。
    一旁的胡雪余,凑过来低声道:
    “臣闻范老儿偶感风寒,久未痊愈,今日一见,似有油尽灯枯之忧。”
    “吴国之构想如何?”
    “臣觉得火候已到。进一步,内可安定军民之心,外可吸引天下贤才。”
    “那就照办吧,具体事宜你和宣传署贾署长商议,时间就定在正月里。”
    “陛下放心,臣定会把这势造的高高的。”
    定下了娶妃,立国两件大事,李郁就匆匆赶去了胥江园区的一处僻静所在。
    院外,
    护卫林立,见自己来了立马打开院门。
    院子里,摆着2张桌子。
    一群头发胡子乱糟糟,衬衫脏的看不出本色的海盗,正在很激烈的进餐。除了各式菜肴,桌上还有一大盆水果。
    刀叉没有,筷子不会。那就只能上手喽,主打一个高效又便捷。
    看见李郁来了,史密斯连忙扔下手里的半只烧鸡,擦擦油腻腻的毛手。
    离开桌子,恭敬的单膝跪地:
    “拜见尊敬的慷慨的殿下。”
    李郁没有追究他擅自给自己“慷慨”的头衔是何居心,而是急切的问道:
    “可是有撒克逊帝国使团的确切消息?”
    “上帝保佑,撒克逊使团预计在2个月内抵达广州,这是关于使团的情报。”
    ……
    李郁简单浏览了一遍,追问道:
    “消息可属实?”
    “千真万确。我花15个金币从马尼拉总督府买到的消息,哦对了,我还花了5个金币从撒克逊东印度公司商人那确认过,消息完全相符。”
    李郁点点头:
    “所需花费,我会一概支付。包括你们这次来的3船货。”
    “对了,你们回程的时候不如挤一挤吧。多出来的2艘商船卖给我,开个价?”
    史密斯目瞪口呆,众海盗也有些懵。
    “你们内部先商议一下价钱?”
    众海盗商议的过程十分激烈,几乎吵的脸红耳赤,声声“fxxk”震云霄。史密斯甚至激动的当场拍了桌子。
    因为这次来的3艘船,互不归属。
    史密斯只是发起人,威信不足以一言九鼎。
    李郁站在院外,不太听得懂他们吵架的内容。
    太乱了!
    除了英语,大约还有高贵的法语、激烈的西语、保守的葡语、呆板的高地语、粗鲁的低地语,整个一乌合之众。
    海盗们以英语为主体,将各种语言糅杂在同一句话里,居然不影响互相的沟通?这种诡异的多语言组合方式,20年外企经历的资深白领来了也得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