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文物确实会说话
作者:莫鞑   我在北大学考古最新章节     
    周六,早上,天气晴,温度10°,合适出行。

    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77-78两个班47个学生,聚集在文史楼前。

    统一登车。

    车子并不是像后世一样的大巴校车,而是解放牌卡车,这个年代,北大的校车就是卡车。

    至于超载什么的,就不用说了。

    两辆卡车,把包括俞伟超先生还有苏亦以及许婉韵还有黄妘萍三个考古专业研究生,总共五十一号人,杀到历史博物馆。

    哦,不对,这个年代历史博物馆已经跟革命博物馆合并,全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从69年开始两馆合并,这个合并到1983年两馆再次恢复独立建制。

    然后到了03年,两馆再次合并,成立国家博物馆。

    如果不了解两馆的历史,大部分都会疑惑,好端端的两个博物馆,为啥总是分分合合,最后还可以并成国家博物馆?

    如此相爱相杀,这又是为何啊?

    甚至后世,还有很多人疑惑,为什么都有故宫了,还弄一个国家博物馆?难道国博不应该是故宫吗?

    其实,这俩压根就不是一个东西。

    甚至,历史博物馆跟革命博物馆这俩的来由也不一样,但又有着极深的渊源。

    这进城的路上,因为苏亦跟俞伟朝先生分属两辆卡车,跟苏亦在卡车坐的大部分都是78级的学生,因此,路上他们就开始起哄让苏亦讲解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历史。

    对此,苏亦也不拒绝。

    俞先生特意让他跟许婉韵还有黄妘萍三个过来陪着这些新生参观博物馆,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当讲解员来的。

    要不是,马世昌还有姚华山要忙,他俩也会过来。

    因为苏亦跟大家更加熟悉,许婉韵跟黄妘萍也没有抢着他的风头,直接把推出来。

    从69年开始,两馆合并,那么讲述着两馆的历史,就应该从最早的一家开始。

    “大家猜,历史博物馆跟革命博物馆,哪一家成立比较早。”

    “历史博物馆!”

    大家不约而同喊道。

    这完全就是送分题啊。

    苏亦也知道是送分题,他要的就是跟大家一个互动。

    “为什么?”苏亦问。

    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

    “从名字猜的。”

    “怎么讲?”

    “一般来说,咱们国内早期的博物馆都是历史博物馆,建国以后,才有革命博物馆。”

    “有道理。”

    “还有吗?”

    “从书本上看的,小师兄,要解释怎么翻的书嘛?”

    众人哄笑。

    这是起哄的。

    “还有吗?”

    “我是从小师兄你念的名字前后来猜测的,你把历史博物馆念在前面。”

    听到这个理由,苏亦都笑了,“没有错,两馆中,确实历史博物馆成立比较早。因为历史博物馆是1912年成立的,当年还叫国立历史博物馆。建国以后,才改成国立北京博物馆,60年的时候才正式改名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69年以后两馆合并,成立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这个时候,有同学们,“小师兄,是不是还有一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啊?”

    苏亦点头,“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跟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名字差不多,但后者是军博,专门展示军用文物跟藏品的,并不一样。”

    说完,历史博物馆,苏亦继续说革命博物馆。

    “1950年3月,成立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设址在北海团城,不久迁入故宫西华门武英殿。同样也是在60年,改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说完,苏亦问,“知道为什么那么巧合,两馆都在同一时间改名吗?”

    大部分同学摇头,也有同学猜测,“因为国家需要?”

    噗嗤!

    旁边的许婉韵她们都笑起来了。

    苏亦也笑,“确实是国家需要,不过重点并不是这个,重点还是因为两馆大楼建成了。”

    说着,他问,“咱们新中国成立以后,首都的十大建筑是什么,你们都知道吧?”

    “北京火车站!”

    “人民大会堂!”

    “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两馆大楼!”

    “民族文化宫!”

    “民族饭店!”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工人体育场!”

    “全国农业展览馆!”

    “钓鱼台国宾馆!”

    “华侨大厦!”

    十大建筑物,同学们如数家珍。

    大家都不陌生。

    因为这是时代的骄傲,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里程碑的大事件。

    新中国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到了后世依旧保持着,不过已经经过多次修缮。

    现在的十大建筑,才保持着原汁原味。

    大家不是建筑学的,就算研究也研究古建,苏亦之所以提及这些完全就是因为两馆大楼也属于十大建筑之一。

    两馆大楼是59年8月竣工的,同年搬入,搬入以后,再喊原来的名字已经不合适了,因此,两馆分别改名。

    从03年以后,两馆再度合并改名国博,两个剩余的痕迹也消除大半,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栋大楼里面,历史博物馆在哪里,革命博物馆由在哪里。

    其实,原先两馆合为一体以后,以中央大厅为界,北半部是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南半部为原中国历史博物馆。

    如果这么说,还不知道如何区分两馆大楼的话,那么靠近长安大街一侧的就是北面,另外一个侧就是南面了,入口则在西侧,东面就是隔壁的公安部楼了。

    后来两馆大楼扩建,为了保持原来的风格不变,因此,保持东西南北四面,只改动东面,在东面扩大建筑面积,此外,扩建的地下建筑。

    当年两馆大楼建造的时候,为了节约成本,并没有修建地下建筑,两千以后,国家已经不缺钱了,修建地下建筑,保持新建筑跟周边建筑和谐统一,往下修建,就成了最佳选择,这点,在后来的故宫改建之中一样。

    故宫地面建筑,除了拆掉大量后来搭建的平房以后,故宫地面也没法新建建筑物,只好往地下修建,甚至,后世故宫面积都不够了,还弄了一个故宫北院,都是差不多的道理。

    国博大楼扩建以后,一跃成为全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这些都是后来,现在的革命历史博物馆,还没有那么大,但也不小了。

    路上,苏亦简单跟大家讲解一些建筑方面的情况,现代建筑并不是大家研究的方向。

    苏亦之所以了解这些,完全就是好奇。

    跟他第一次来北京,对北京火车站的大楼好奇一样,他对两馆大楼也充满好奇。

    实际上,在十大建筑设计的过程之中,各种争议不断,最后还是总理说,“古今中外可皆为我用,中国人应该有气魄,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成果。”才结束纷争。

    因此,最终呈现出来的十大建筑,不少都是中西合璧的风格。

    北大是京城西郊,当年司徒雷登选址燕园的时候,就曾经有文献记载这里距离北京城区五公里,在交通工具匮乏时代,挺远的。

    然而,从北大到故宫就是十多二十公厘了,就算是前世各种地铁换成都要十七八公里。

    其实从北大到故宫的距离跟北大到北京火车站的距离,在苏亦看来都差不多,要挤公交都要挤大半个小时以上。

    而且还要换成。

    要不是有校车,苏亦都不愿意跟着大家到历博。

    虽然现在两馆合并,但大家还是习惯性称呼历史博物馆,或者历博,因为俞伟朝先生带大家到革命历史博物馆,就是过来参观历史博物馆的,确切的来说,是奔着中国通史陈列过来的。

    大家都是学考古的,因此,对历博更加熟悉。

    在路上花了大半个小时,苏亦能够讲的东西比较有限。

    再加上他习惯性跑题,到达目的地是时候,他都没跟大家讲完十大建筑。

    不过十大建筑部分,苏亦也只是点到即止,不打算展开。

    到了博物馆大楼西门,众人下车,看着庄严肃穆的大楼,苏亦充满了感慨。

    下车以后,众人集合,却没有第一时间进入馆内,开始开始在馆外照相。

    甚至,还有小红旗,除了北大校徽之外,还有北京大学77-78级历史系考古专业一行字。很直观的表明他们的身份。

    苏亦从赵思训先生那边借来两个照相机,他一个,许婉韵一个。

    人数太多,只有一个相机兼顾不来,有机会多留一下照片尽量多留一下照片,未来这些都是考古专业重要史料。

    不过大合照并不是苏亦或者许婉韵拍照,而是博物馆前来接待的工作人员帮忙拍摄。

    北大历史系的学生过来参观博物馆,作为跟博物馆关系合作最为密切的大学,两家单位来往极多,都是熟人。

    甚至,博物馆不少的工作人员都是北大考古专业的学生。

    俞先生对这边很熟悉。

    苏亦心想,再过十年,估计俞先生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离开北大调入历史博物馆吧。

    这就是命。

    大家开始排队进入博物馆内参观,学生证就是身份通行证,也不需要预约。

    期间,还碰到不少学校团体,显然,组团过来历史博物馆参观也不仅仅是北大一家。

    甚至,北师大的也来了。

    其中还有熟人。

    苏亦就看到好几考古专业的学生跟其他人打招呼。

    甚至还有学生过来请求苏亦帮忙照相,他也不拒绝。

    反正来之前,大家都已经收钱买了好几卷胶卷,回去统一清洗就算,甚至,还可以到赵思训先生的暗室现场教学。

    进入博物馆中央大厅以后,俞先生谢绝了博物馆方面安排的讲解人员帮忙讲解。

    要论对历博中国通史陈列的了解,就算历史陈列部的工作人员都不一定有俞先生了解得更加深入。

    不过,俞先生也没有参加现场讲解,而是说道,“既然今天你们小师兄过来了,那么讲解部分就交给他吧,毕竟他还有相机,还会拍照,这个方面,我可不行。”

    俞先生这是开玩笑。

    他不是偷懒,而是他过来博物馆是有学术活动要参加的,趁着这个机会把同学们带来参观博物馆,一举两得。

    这也是他为什么会把苏亦许婉韵黄妘萍他们仨喊过来的原因。

    离开之前,俞先生又开始跟大家讲一些注意事项,还特意交代一下许婉韵跟黄妘萍多多帮衬苏亦,才转身离开。

    俞先生离开,大家开始鼓掌。

    王讯笑道,“有请小师兄!”

    苏亦赶紧抬手,作熄声手势,“别闹,俞先生才离开,你们就鼓掌,干啥呢,不知道的,还以为要造反呢。”

    大家又开始鼓掌。

    苏亦无奈,“一会进入馆内展厅,可不能大声喧哗,还有其他学校的学生们,这里可不是课堂,不然影响不好。”

    众人点头。

    苏亦望向许婉韵跟黄妘萍,“婉韵姐、妘萍姐,咱们分开带队?还是一起?”

    两女一致认为,“跟你一起啊,又有人讲解,又有拍照,这样的好事,其他地方可没有。”

    众人又笑起来了。

    苏亦笑,“那行,咱们先把基本东西讲一遍,然后大家自由活动,想要拍照的,后面再说,好不好。”

    “好!”

    众人齐声回应。

    “既然咱们还没有进入展厅,我就跟大家讲一讲,博物馆馆舍变迁的历史吧,这个方面,国内也有相关文字介绍,我主要做一些补充,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做笔记,不想做笔记也没有问题,事后,我有时间的话,也可以给大家整理一份资料。”

    唰的一下,大家纷纷掏出自己的笔记本。

    经过一两个月的相处,大家都知道小师兄每一次讲的东西都是干货。

    平时,不去图书馆翻找大量的资料都找不到。

    因此,做笔记已经是本能。

    许婉韵跟黄妘萍并没有做,却也都好奇苏亦在讲什么。

    上周排球比赛结束,俞先生就让苏亦跟随大家一块参观博物馆,苏亦就直接邀请许婉韵他们,两女很给面子,都来了。

    跟之前一样,苏亦讲述一个新的知识点,都习惯性发问。

    “大家知道历史博物馆最开始的馆舍在哪里吗?”

    有人摇头,有人点头。

    不过摇头居多,78级的先生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