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捡个工具人
作者:越撞越想要   疯狂厨房2双人韩国电影最新章节     
    雨后天晴,莫杵榆一家又开始了忙碌。

    雨棚没白搭,成了遮阳棚,连西晒都挡了些许。

    落脚休息的人自然也增多了。

    看着别人吃,忍不住也来一碗豆花解解馋,又解暑。

    此后大半月,莫杵榆和许氏、莠儿都在努力经营小摊,而三娃一直在家,也不知道他在干嘛,幺妹也不带,都是放摊位后,由许氏和莠儿轮番照顾。

    自丈量地皮后,这件事就没有了风声,莫杵榆也不在意。

    倒是程椗一次从县里回来,告知他不是大管事不上心,实在是县里出了大事!

    那日大雨,从他们村口路过的一行持刀人竟全死在了巨野渡口!

    这件事县老爷还妄图封锁,可惜手段用尽也没用,消息还是走漏了,上头已经派人来调查,县衙是一锅乱麻,哪有闲心处理寻常事宜,都怕上头会顺道的查查别的事!

    莫杵榆一听就觉得这里面问题很大!

    那一行人听宋教头的形容,即使不是大内高手也是京里出来的持刀卫。

    这持刀卫后来宋教头跟别人解释时,莫杵榆也听到了。

    烨国法律禁止私造私藏兵器,连衙门差役只能持棍,只有一种人可携刀横行街头,那便是持刀卫。

    持刀卫是二十年前成立,由京师的奉天三营统御,而这三营分别以三种生肖命名,如辰龙营持刀卫,就是御前高手。

    这么看来,应该有十二营,不过只有三大营拥有持刀卫,其余营具体干啥,莫杵榆没听宋教头提及。

    而若真是京师的持刀卫被杀,这可太严重了,不亚于中央监察组在地方上遇害!

    他的直觉告诉他不可能,这件事多半另有蹊跷!

    ……

    三伏天已经过半,立秋将近,然而天气仍旧酷热难耐,不过小摊生意却越发火红。

    “今天没啥新吃食啊。”孙家的宋教头笑着坐下,点了汤面、煎饼、豆花等老三样。

    莫家三人手脚麻利,很快上齐。

    当莠儿端上煎饼后,不住笑眯眯道:“吃了宋教头就知道了!”

    “哦!”

    宋教头一笑,一眼就瞧见今天的煎饼有点不同,里面多了一层红褐的色泽。

    这个发现,让他放下刚刚拿起的筷子,继而抓起饼一咬,顿时目光一凝。

    “嗯!”

    诱人的酱香,适中的甜度,将葱的辛辣,虾的鲜香和面饼的酥咸竟中和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满足感!

    满足,却并非是一口就能饱。

    相反,它只满足了宋教头的嘴,却促进了胃里的饥饿。

    这一刻,宋教头只觉胃口大开,将那给予口舌满足的煎饼视作仇敌,是恶狠狠的连续几大口,塞得两腮鼓胀。

    “痛快!”

    几大口咽下,宋教头一抚长须,大喝一声:“再来。”

    “面糊了。”莫杵榆提醒。

    “啊对,吃面吃面,不过莫家大郎,饼还要。”

    “好嘞。”这次是莠儿喜滋滋的答复。

    不仅是煎饼多了酱料,鱼汤面也多了豆腐,成本虽上升,价格却不变。

    宋教头吃饱喝足,放下了十文钱。

    一碗三文汤面,两份三文的煎饼,一碗豆花,看似没错,实则宋教头消费超过了五文,豆花等于送的,理应收九文,给十文说明他把豆花算上了。

    许氏想退,教头知其意,起身一手摸肚皮,一手摆道:“小本买卖,怎好意思。”

    “多谢宋教头。”许氏抓着钱感激的躬身。

    教头头也不回道:“客气啥,让榆哥进几坛酒水就成,吃饱了就想喝两口。”

    这算是指点了。

    莫杵榆不以为意,酒水可以有,但不是现在。

    三娃小声道:“可以有,让程椗送来我们慢慢改良,不显唐突。”

    “再说。”莫杵榆没有拒绝。

    慢慢改良这条路确实能走一走,正如鱼头汤和煎饼,加入了豆腐与甜酱,逐步丰富了食物口味,能让老顾客误认为他在成长。

    “啊,这酱越吃越上头,俺感觉离不开它了!”高壮士用葱白刮着饼上的酱料边吃边道。

    “高壮士喜欢,送你一罐。”莫杵榆道。

    “这……怎好意思!”高壮士本想一口答应,但见跟他一样馋坏的弟兄,还是摇头道:“你这一罐多少文,我看不便宜吧!”

    “是挺贵,不过诸位壮士照顾我这么久生意,再贵也送。”

    莫杵榆说完便向许氏道:“娘,把木柜里的小罐甜面酱拿来,送于高壮士他们。”

    “诶。”许氏一点心疼之色都没有,倒也不是完全大度,只因这罐小,仅装一斤,现家中甜酱有半缸,不下百斤,又如何不舍。

    “高壮士收好,一路颠簸,小心摔了。”许氏将小罐甜酱递给高壮士。

    高壮士没想到他们真送,抱着小罐一时间竟有些胀红脸。

    “哥哥不要,兄弟们可要分了!”其余壮士一下围了过来。

    “拿去拿去。”高壮士觉得小罐如烫手山芋,赶紧交给弟兄们。

    “诶你们别抢,这是小郎君送大伙路上吃的,今晚还得靠它下饭,给我留点。”

    “哎呀放心啊哥哥。”壮士们围成一圈,用煎饼蘸酱吃。

    “也不嫌味重。”高壮士苦笑摇头,转身又对莫杵榆道:“说真的这一罐多少,还有没有,我想给家人捎回去。”

    莫杵榆道:“有是有,这样的一罐需二十五文钱,高壮士若有器具,一斤收你二十三文,这已经是……”

    高壮士不等莫杵榆说完便道:“得,给我两罐。”

    闻听此言,正在洗碗的莠儿眼睛都瞪大了,愕然回眸看向高壮士。

    莫杵榆却蹙眉道:“先要一罐吧,最好一个月吃完,因为此物若不储存好……”

    “一罐我家人吃,一罐我送人可以了吧小郎君。”

    目的达成,莫杵榆也不废话。

    自然发酵的东西保质期怎么能一个月,他故意这样说是让人早点吃完。

    为这玩意,他算是倾尽家财了。

    除去面粉成本,制曲也要钱,还有小罐,这是贾亥专程给他烧的,目前还欠人钱呢。

    他就想尽快兜售出去,回笼资金清除负债,再趁天气没凉前多做几缸。

    三伏天最适合做甜面酱,短则半月就能食用,入秋后就要一个月才好,中秋后温度降低,不适合做甜面酱。

    “还有吗?也给我来两罐。”

    这时候,突然有位书生着装的公子,放下碗筷起身道。

    不等莫杵榆回应,刚洗完碗的莠儿,忙抢先从木柜里抓出两罐跑去递给书生。

    “这是五十六文。”书生先将钱放桌面,才笑着接过小罐。

    莠儿也喜滋滋的抓起钱,开点。

    “两罐甜酱,一碗面,一份三文煎饼,正好不多不少,谢谢公子照顾。”莠儿欢喜的转身把钱放到钱罐里。

    之后虽然没人再卖甜酱,莠儿依旧如饮蜜糖,甜滋滋的笑容好不幸福。

    她很清楚成本,虽说刚开始被开支吓了一跳,毕竟是刷在煎饼上的,等于白送,榆哥当时却把所有钱都搭进去了。

    五百多文啊!

    对于莠儿来说就是天文数字了。

    可这才用上甜面酱的第一天,就回本了近两成,她如何不兴奋。

    要能把那半缸全卖了,那是不是说他们家一下就好有好有钱了?

    莠儿很是憧憬。

    “走了啊,小郎君。”

    高壮士等人也吃饱喝足,留下三十斤大豆挥手而去。

    扣除他们吃喝花销和高壮士捎带的三十斤大豆,莫杵榆还要反给高壮士十二文。

    加之赠送豆花的成本,投资贾、杨两人,他今天怕连五十文都赚不到。

    但真要算起来,他平均一个月下来,两三贯纯利还是能挣到的。

    看起来很多,但须知这是乡野,且是他们一家人辛苦所挣,非莫杵榆一人。

    ……

    清晨的阳光,已有猛虎下山之势。

    忽的,阴云际会,似有一阵凉风卷走了要命的秋老虎。

    在这忽冷忽热的清晨里,一群蓬头垢面,衣衫脏乱且破旧的村民围在干裂河床上,嘴里嘀咕不停,终离不开“死了、完了”这些字眼。

    人群围观下,一个满身伤疤的糙汉躺在河床上。

    似阳光被遮,又一阵凉风拂来,那死一般的糙汉突然皱眉。

    “咦,人没死!”

    “呀,又没动静了。”

    “孬哩孬哩,俺娘说接叫肥光返照,死翘翘哩!”旁观人里再度传来唉声。

    “诶,小心脚,小心脚……”

    三娃不知何时跑来凑热闹,他人小,又是用爬的,一路从人群外爬到里面,见那死人般的糙汉后也不怕,爬过去就把耳朵贴近糙汉胸口。

    “嘿,三娃子啊!”

    “别碰三娃!”

    “听说人死不埋会闹瘟啊,三娃可莫要被瘟了啊!”

    议论间,就有人想去抱起三娃。

    三娃抬手道:“别动。”

    继而他伸手摸摸糙汉肚子,眉头一皱,忙又扒开糙汉的嘴,顿时一愕。

    “快来,人没死,你,最高最壮的,看什么就是你,把他抱起来,从后面,双手插过他腋下,这样绞过来……对对对,抽,狠狠抽,哎呀就是蹦,你蹦不动他,不会自个蹦啊……”

    在三娃指点下,村汉从后抱起糙汉蹦了一阵,糙汉突然就呕出一口水,紧接着一条滑溜溜的尾巴从糙汉嘴里荡漾出来一小节。

    众人顿时瞠目结舌。

    “快了快了,再蹦!”三娃叫道。

    “没,没,啊,没力了……”村汉道。

    “没吃早饭啊,回头到村口,我叫榆哥请你。”

    村汉一听顿时来了劲,狠狠再蹦了几下,把糙汉跌得又是一呕,嘴里的尾巴又落出一节。

    “呀,这人是把鳝鱼给活吞了!”

    “哎呀,真是笨啊,吞的还是这么肥一条,不是找死嘛。”

    村民又一惊一乍起来。

    “他要呕不动了,尝试把鱼拔出来吧。”三娃叫道。

    好一阵忙活,众人才将堵在糙汉喉咙管的黄鳝拔出。

    “哎呀,他吐血了咋办?”

    在黄鳝出来后,糙汉就不住呕血。

    “没事没事,喉咙破了而已,回头整点药粉吹到里面,谁帮我把这厮扛回去,我叫榆哥请他吃面。”

    “我我我……”

    一下就有四个村汉跳出来,可怜也想蹭面的娃子,只能眼睁睁看着。

    将糙汉带到莫家,三娃又检查了一下,确定没大碍,才叫人给糙汉喂了口水,再弄点艾草灰用竹筒吹到糙汉喉咙里。

    糙汉顿时止不住的咳嗽起来。

    “哎呀,这都咳出来了。”

    “只要不喂水,那这么容易咳干净,好了,让他休息吧,大家跟我吃面去。”

    “好嘞。”

    当即就有人抱起三娃往村口去。

    到了小摊,三娃把事情一说,莫杵榆没啥反应,就把五人的面煮了。

    三娃让莠儿摊了块饼,就边吃边爬回去。

    他现在忙的要死,在这里也帮不上什么。

    他没回家,而是爬到杨仝家,不一会儿拿出一块铁板和一把小铁锤,然后就往对门的贾亥爬取。

    来到贾亥家后院,见贾亥正在制作小罐,边上的贾亥老婆在和泥,还有两孩子在筛选细泥。

    现在的贾亥全家都给莫杵榆烧小罐,一个小罐两文钱,放市面也不便宜了,烧一天冷却一天,一窑能出上百个,就是说平均一天能挣到一百文。

    贾亥去开荒一天才几文,二十文不到。

    五倍收入,自然全家动员。

    三娃一来便问:“坩埚烧好没?”

    “三娃啊,还没开呢,也不知烧成咋样了。”贾亥说话间,如踩缝纫机般不停踩着一块木板。

    木板由皮制传动带链接木齿轮,又通过两个齿轮将转动力提供给架子上的木盘,以此方便制作陶艺。

    这个捡漏的设备是三娃设计,让榆哥交给杨仝制作。

    它极大提升了小罐的匀称,只要泥巴水分控制好,再用木框裁定分量,一窑出来的罐子不敢说一模一样,肉眼已经很难分别了。

    “你等等啊。”

    贾亥把手里的泥坯做完,起身就去查看土窑温度。

    经过一夜降温,土窑早已冷却。

    贾亥用木槌凿开封口,里面用火砖板做隔层,砖板间摆满了小罐。

    “可以啊,都出釉了。”三娃点头。

    贾亥的技艺却有进步。

    “就是这釉色不好,也不均匀。”

    说着,贾亥先将上层的盖子取出,然后才是小罐。

    他的老婆孩子都围了过来,一个个检查,并选出与盖子契合的小罐,之后还有一道工序,就是盛水,不漏也没裂痕,等于两文钱到手。

    样子丑点或好些,这反倒是没讲究。

    把外层的搬空,贾亥才钻进去,不一会儿就拿出一个跟小罐差不多大,颜色却是偏淡黄的石盅。

    三娃伸手拿过来检查。

    贾亥道:“你要这石盅作甚?”

    “盖子和搅拌棒呢?”三娃不答反问。

    “哦,马上。”

    贾亥回头找了找,很快找出来交给三娃,又好奇道:“看样子没烧好,是不是王铁匠给的泥有问题啊?”

    “不,很好了。”三娃满意的点点头。

    “你要这东西干啥?”贾亥好奇问。

    “玩。”三娃一笑,又道:“对了,这东西你可以少些大件,做成陶瓷匣钵,以后烧瓷器时,就把泥坯放里面,只要温度够,出来的就是瓷器了,当然,选泥很重要,这附近的泥不适合,要黏土。”

    “榆哥教你的?”贾亥很是惊讶。

    三娃转身边爬边道:“老神仙教的。”

    “又来了。”贾亥苦笑。

    都好久没听三娃子提到老神仙了。

    回到家的三娃扫了眼又睡着的糙汉便不再理会,爬上炕,在炕桌上叠两块砖,将个小炉摆上,炉边套上陶管,管子另一头再套上竹筒,竹筒另一头是个推拉式的小风箱。

    “终于可以开始了!”

    三娃兴奋的搓搓小手,拿出火折子点上引火的木材,再放两块焦炭,这才开始轻轻拉动小风箱。

    一阵烟灰飞去,焦炭燃起。

    三娃将坩埚放入小炉,又在小炉与坩埚之间放满拇指头大的焦炭。

    坩埚是炼金属用的,王铁匠家就有,不过太大,三娃想定制个小的,奈何王铁匠狮子大开口,榆哥又不在,王家姑娘没吊他,多半认为他贪玩,浪费榆哥的钱吧。

    没辙,只能找贾亥和杨仝帮忙了。

    打开一个木匣,里面用竹片分隔了很多材料,有石灰、制釉的碱灰、铜钱、石英、锈迹斑斑的铁片,一碗油和一小罐铁矿渣等,多半是从王铁匠家顺来的。

    看着架势,没错,三娃要炼钢了!

    大批量的工业生产想都别想,做点小件倒是没问题。

    待温度上来,把生锈的铁片往火红的焦炭里一插,等铁片火红,三娃放开风箱,抓起火钳。

    这火钳,也是三娃就地取材,用的是许氏新买的剪刀改造,头已经掰弯,把手绑上两根长柄的木棍。

    他夹起火红铁片放入坩埚里,再用盖子盖上,通过盖子上的孔洞,观察铁片的熔化情况,又能将木匣里的材料当佐料往孔洞里洒。

    一刻钟后,三娃已满身是汗。

    突然,他停止吹风,再用布包着手,取下小炉的陶管,对准坩埚嘴口一边注氧,一边将搅棒从盖子孔洞伸入,搅棒铁水。

    “差不多了。”

    三娃跪直身体,把盖子夹到一旁火砖上,再夹坩埚将铁水导入一块泥坯中。

    等半凝固后,三娃将半成品的钢片放到铁板上,用小锤开始敲打。

    他这身体才五岁,也就最近吃得好,之前都饿成皮包骨了。

    刚才炼钢忙活了半天,现在锤子没砸几下就累得不行了。

    或许这声音吵到了对面的糙汉,他一个皱眉,醒了过来。

    三娃见此,立刻招呼:“你快过来快过来,给我捶。”

    可是糙汉却一脸呆滞的看着他。

    三娃没好气的绕到炕桌对面,把小锤子交到糙汉手上,然后双手握着糙汉手腕,就想搬过去捶打钢片,可居然搬不动!

    正在三娃无语又尴尬时,双手上的手腕突然举了起来,然后“噹”的一声,不轻不重的落在钢片上。

    三娃见此心中一喜:“没白捡,这下工具人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