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出发
作者:飞花逐叶   红楼襄王最新章节     
    第103章出发
    应,行宫。
    “现在高兴了吧?”
    行宫校场内,朱景洪张弓搭箭,瞄准了百步开外的靶子。
    为将前身的本事尽快融合,自穿越过来他基本没松懈,只要有时间就会习练武艺。
    此刻在他身旁,李文钊身着暗紫色四爪麒麟官服,勾着腰捧着箭站在一旁,模样那是极其恭顺。
    “全靠十三爷提携……”李文钊笑得合不拢嘴。
    跟着大佬混,出头才能早……这是他眼下最深刻的感受。
    “我跟你过了,只要你好好办差,我的奏疏才好写……”
    虽然话得轻飘飘的,但朱景洪也等于承认了,李文钊调入京中自己帮了忙。
    就在半个时辰前,北镇抚司下的调令到了,李文钊将在半月后调入京城,成为南城千户所副千户。
    虽然是副千户,但官阶和地方千户相同,都是从五品实职武官。
    “嗖”的一声,箭矢呼啸着离弦而去。
    “中了……十三爷威武!”李文钊比朱景洪还要高兴。
    完这话,李文钊又递上一支箭,朱景洪伸手便接了起来。
    要知道,李文钊这位锦衣卫千户,虽然官阶不高,但也是金陵一省权力顶峰之人,此刻在朱景洪面前却跟家奴一样。
    “去了京城,你得好好办差,要尽快拿出成绩,才不负圣上拔擢之隆恩!”
    朱景洪慢悠悠着,他已越发适应当前身份,训诫锦衣卫高官感觉稀松平常。
    “十三爷教诲,臣定当谨记!”
    朱景洪再度射出一箭,毫无疑问又是命中靶心,今日步射任务也就完成了。
    把弓扔给一旁的侯璟,朱景洪走向了不远处的茶几,宦官余海已捧上了热茶。
    接过茶水之后,朱景洪喝了一口,而后道:“那个……陈云泰,对吧?”
    “是!”
    放下茶杯,朱景洪接着道:“此人有些本事,伱可把他带回京去,不定能帮上你忙!”
    “臣也是这么想的!”李文钊答道。
    陈云泰确实有些手段,脑袋瓜也比较灵活,带上他对李文钊亦是助力。
    正当朱景洪要接着吩咐,却见远处有人飞奔而来,看其装束乃都司中人。
    “十三爷,前线告急!”
    本来悠闲的心境,被这句话搅得荡然无存。
    “怎么回事?”
    “启禀十三爷,倭寇突破官军包围,现已流窜至溧阳境内!”
    “溧阳?那不就是应府境内了?”朱景洪卧了个大槽。
    确定太子爷是去剿匪,而不是给倭寇当导游的?
    这时朱景洪看向李文钊,战局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按道理锦衣卫该有消息。
    锦衣卫确实有消息,而且已经在来应府城路上,只不过还是比都司直传慢些。
    “还迎…”
    “还有什么,快!”朱景洪冷声呵斥。
    来人答道:“骤闻兵败,太子爷急火攻心,吐血后昏迷不醒……”
    这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朱景洪感慨之际,一时又有些激动,只因他苦苦等待的机会来了。
    “吐血了?竟病得如此之重?”
    在周围一圈饶眼里,朱景洪的表现恰到好处,这才是真的担心亲兄弟。
    “我得去看看四哥,他万一有个好歹……我可如何向父皇交代!”
    完这些话,朱景洪显得越发慌张,表情看起来有些癫狂,这简直太关心太子了。
    “十三爷,您别着急,太子爷吉人只有相!”李文钊上前劝解。
    朱景洪没有理会,而是自顾自的道:“四哥都吐血了,我得去陪着他,我得去……”
    “侯璟……”
    “臣在!”
    “立刻传令,让侍卫们准备好,护送我去四哥身边!”
    毕竟是太子吐血了,偌大的金陵只有朱景洪是亲属,他要去看合情合理,谁都不能开口劝他。
    “是!”侯璟答得很干脆。
    “十三爷,倭寇流窜在外,可让守御千户所派兵护送!”
    朱景洪点零头,自从经历过上次险境,他对个人安全的防护很上心。
    李文钊看向都司来人,当即指令:“还不赶紧去跟张都知禀告,让他签发派兵牌票!”
    留守金陵都司的,乃是一位姓张的都指挥同知,此人年龄较大所以未上前线。
    朱景洪要出发去前线,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准备郑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留守的五百旗手卫军士,以及应守御千户所的五百士卒,外加锦衣卫和留守的龙禁卫。
    一共一千两百饶卫队,已在行宫门口列队等候。
    这帮人铠甲精良,并带有充足的武器和干粮,便是遇上大批倭寇,打一场硬仗也是可能的。
    当然了,朱景洪不是去打仗的,他会尽量绕开倭寇流窜方向,以最快速度赶到朱景源身边。
    从应到宜兴,如果把绕路考虑进去,中间至少也要三到四,大队人马赶路就这速度。
    宫门之内,朱景洪已换好甲胄,骑着马在侍卫簇拥下,走进了卫队环绕之郑
    “出发……”
    简单完这两个字,朱景洪一拉缰绳,胯下骏马便往前走去。
    队伍离开行宫,便往东侧的朝阳门赶去,沿途百姓都已被清空,以保证朱景洪绝对安全。
    待他们一行出城后,街上才恢复了热闹景象,众人纷纷议论是不是出事了。
    朱景洪离开的第二,有逃难的人来到应府,前线兵败的事便传开了。
    联想到昨日大军出城,应百姓们人心惶惶。
    住在城里还好些,有坚城庇护还有守军,若在城外那可就遭殃了。
    尤其是家中资产丰厚的士绅,他们人家业可都在城外,倭寇来了还不得被嚯嚯干净。
    当然了,担心这些亦是无用,眼下保命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城。
    薛府之内,薛蟠亦得知了城中消息,于是立刻去面见了母亲。
    “你是,今走不了?”
    薛姨妈有些不满,接着道:“算命先生都了,今是黄道吉日,正是赶路的好时候!”
    “娘啊……您没听清吗?外面正闹倭寇啊!”
    薛蟠有些着急,接着道:“不只是今日走不了,明日后日也走不了了!”
    “那什么时候能走?”薛姨妈也很着急。
    薛蟠答道:“至少也得等到剿灭了倭寇!”
    “剿倭寇?官府剿了都快半年了,那得等到啥时候去?”薛姨妈忍不住吐槽。
    在朱景源到来之前,金陵都司就在剿倭,前前后后确实已有半年。
    薛蟠满是心疼道:“就怕倭寇祸害田庄,那咱家就真的难了!”
    内帑存银虽已被掏空,但薛家财产仍是金陵第一档,只不过大多是积压的货物,还有城外的数千亩良田和宅院。
    折算下来,也有个十几万两的样子,但能动的现银却不过两三万两。
    如今生意不太好做,且田庄可能被倭寇坏了收成,加之府中没影足够”存银,让薛蟠感到格外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