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势
作者:码十三   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最新章节     
    南京。

    燕王行馆!

    这段时间的燕王朱棣整个人心情烦躁郁闷的很,先是在自己父亲的葬礼上,险些被自己的大侄子朱允文刻意刁难,后世自己的儿子险些卷入一桩杀人命桉之中,这一切的一切都让燕王朱棣感到心力憔悴不已。

    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一个再怎么精明能干的人,也遭不住这么多的算计和明枪暗箭,在这孤立无援的南京城,一生要强的燕王朱棣真正感到了一股深深的无奈感,讹他的几个小舅子,以徐辉祖和徐增寿等人为代表的魏国公府,在这个节骨眼上,在这个敏感的节骨眼上,都表现的非常谨慎和小心翼翼。

    但这也不能怪他们,毕竟身在天子脚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皇帝的监督,就算是向来极重感情的徐增寿,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和燕王朱棣相互来往。

    而这几天以来,整个建文朝廷,就要不要放各地藩王回封地一事,已经是吵的格外火热,众多大臣纷纷各执一言,谁也不肯退让的样子,每次大朝会,都变成了一场又一场的无谓争吵。

    或许建文皇帝朱允文会感到心烦意乱,但更难受的显然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路藩王,毕竟这桩事情是关着他们的切身利益和未来去向,没有人对此会毫不在乎。但眼下的各路藩王,甚至连打探消息的动作都不敢做的太过明显,生怕因此而招来朝廷的猜忌和指责。毕竟历朝历代之中,藩王和大臣们结交那都是犯了大忌的,更别说结交的大臣还是那些手握重权以及兵权在握的武将。

    这种犯忌讳的事情,各路藩王自然也不敢去明目张胆的踩红线,毕竟能做藩王的,没一个是傻的!别以为朱元章的各个儿子们擅长的事情都不一样,就以为他们是个傻子,事实上的朱元章,对各个儿子的文才武艺培养都非常的在意和重视,以周王朱橚为例,这位王爷,痴迷于医术,但你以为他真的没文化吗?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在封建社会,一个优秀的大夫和名医,离不开大量的文学功底的基础支撑,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如果是文盲的话,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名医的……

    而身为湘王朱柏就更不简单了,别看着他似乎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的,对行军打仗之事无比的痴迷,你可千万别以为这种喜欢打仗的人都是不通文墨的大老粗,是个彻底的文盲,事实上在古代,行军打仗,尤其是将领级别的人物,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是从小培养的话,往往比普通的书生培养文学功底更加的费钱!

    古代普通人读书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开支,而学习兵书战策之类的就更加昂贵了!

    古代的读书人少,拥有丰富藏书的读书人少,而拥有兵书战策类的古籍的人,就更少了!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中国军事文化传统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兵书。兵书是以前人们对军事着作的习惯称谓。在古代,兵字和军字含义相同,都是对军事的统称。用兵作战之法,人们称之为兵法;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们称为兵家。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把军事作为一种专门学问,看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不论是考进士的普通经书子集,还是学习兵书的各种兵书战策,往往都是以书籍的方式来体现的,而且在书籍没法普及的古代,往往都是呈现手抄本或者孤本的形式面向社会,其中的价值和获取难度更加的倍增!

    中国古代兵书在世界古代国家中也是首屈一指。据30年代的《历代兵书目录》记载,古代兵书有1304部,现存288部。后来他和别又进一步作了统计,认为有2800多种。1988年的《中国古代兵书知见录》计算为3380部。其中存留下来的书为2308部,仅有存目的为1072部。后来统计的数字更多。

    不过,上述统计都是按照惯例将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分别计算的,如果采用不同版本合并计算的方法则不会有这么多。根据上述书目按此方法粗略统计,古代部分实有兵书1200多部,其中存下来的约600多部。各时代最着名的代表作有50多部。

    一、兵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来自战争实践。

    我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战争历史据《中国军事史历代战争年表》记载,自公元前26世纪到1911年我国发生过3791次战争,其中古代战争3608次,近代战争(辛亥革命以前)183次。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记载我国古代的着名战争有150次,近代战争(辛亥革命以前)有30次。当然,兵书的大量涌现还有其文化条件。

    二、兵书的分类

    古代兵书类别众多。古人曾进行过各种分类。

    西汉的步兵校尉伍宏曾将兵书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类。刘歆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中作了解释。用现在的话说权谋类大约指的是用兵谋略,它

    “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

    主要是讲战略方面和一般用兵原则的问题。形势类讲的是“变化无常”的战术方面的问题。阳阴类讲的是天候地理方面的问题。技巧类讲的是军事技术方面的问题。后来人们还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大致分以下14类。

    兵法类,指关于战争基本理论的书。如《孙子》、《吴子》等。政略类,讲政治权谋较多,直接论兵较少。如《鬼谷子》、《素书》等,有些讲边策的书也属此类。战史类,以战史战例说明用兵得失和作战原则。有的称为兵略。如《何博士备论》、《读史兵略》等。4.传记类,记载名将事迹的书,如《百将传》等。

    5.将道类,指论述将帅修养的兵书,如《将苑》等。

    6.阵法类,指记述阵法阵图的书,如《握奇经》、《续武经总要》等。

    7.训练类,讲治军和军事训练的书,如《练兵实纪》等。

    8.后勤类,讲后勤供应以及马政、医药等事的兵书,如《兵需则例》等。

    9.兵器类,讲兵器制造和使用,如《火龙经》等。

    10.军地类,论述军事地理、天象以及江防、海防等方面的兵书,如《筹海图编》等。

    11.军制类,指有关军制、军法的兵书。有的称为兵志、兵政,如历代兵制》等。

    12.城守类,指城邑防守的书,如《守城录》、《救命书》等。

    13.综合类,指包含多种内容的兵书,如《武经总要》等。

    14.军事类书和丛书,分类辑录各种兵书的内容,或将多种兵书编成一套,如《武经七书》《知古录》等。

    有的还辑录前代军事言论并加以评论,称为辑评体兵书,如《兵镜类编》等。

    中国历代兵书虽然类别众多,但讲军事谋略和一般作战原则的书,一直是古代兵书的主体和灵魂。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兵书多属此类。如《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孙膑兵法》《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三十六计》、《草庐经略》、《兵经百篇》等,主要是讲用兵谋略的。

    古代兵家是由两部分人组成的。一是指挥战争的军事家。二是总结战争经验的军事理论家,或称为兵学家。他们是众多兵书的作者,总结了历次战争的经验。

    也有的人是一身而二任,既是军事家,又是军事理论家。例如,先秦时期的吕尚、孙武、吴起、孙膑;汉至唐时期的张良、韩信、曹操;宋元明清时期的岳飞、陈亮、于谦、俞大猷、戚继光、孙承宗、年羹尧。这些人大都是文武双全,对中国古代军事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兵圣孙武,其着作以兵学圣典享誉世界,被视为中国兵学之祖。

    还有些着名的军事家,如成吉思汗,虽无专门的军事着作,但战绩突出,其战争实践成为总结军事理论的重要来源。有些着名的兵学家如李筌等人,虽无直接的战争经验和辉煌的战绩,但其军事着作则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流传千古。

    历代兵家总结了战争的丰富经验,特别是对军事谋略作了精彩的论述,对战争的一般规律作了较为深刻的概括。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争社会观。

    我国古代兵家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战争观问题。

    从纵向看,探讨了战争的起源起因和发展,以至提出过实现大同世界消灭战争的梦想;从横向看,初步提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问题。强调战胜本于政胜,强调义战,以战止战。从战争内容诸因素看,古代兵家也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上特别强调了人的作用。在国防上,主张备战和慎战结合,要求居安思危,同时也反对急功好战。

    二、战争规律观。

    古代兵家强调:

    “战道必胜”、知道”者胜、“治众有数,胜敌有理”。

    要求知彼知己,全面地认识敌我双方,“先谋而后战”以智使力,运用谋略取胜;强调主观认识与战争实践的统一。在战争实践中认识战争,按战争规律指导战争;在承认“以形相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随着兵势的变化,因敌制胜,不断改变计谋,做到算无遗策,随机应变。

    三、作战指导观。

    作战指导问题亦即战略战术问题,这是历代兵家论述最多的部分。

    古人在这个问题上具体论述了兵家的诡道谋略,提出了许多争取胜利的奇谋巧计,鲜明地体现了朴素辩证法的观点。他们用矛盾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认识和指导战争,提出了诸如攻守、进退、奇正、虚实、众寡、强弱等辩证范畴,制定了一系列作战原则。主张因形任势,因机立胜,刚柔兼施,避实击虚,以聚攻散.争取主动。强调协同一致,发挥整体威力;提出了以弱胜强,强弱转化的谋略;采取多种手段,文伐与武伐并用的全胜战略。

    四、建军治军观。

    古代兵家治军的基本思想是兵贵精而不贵多,以治为胜。

    治军与对敌作战不同,讲的是内部管理问题,不能以诡道作为思想基础,因而十分强调爱威并用,宽严结合赏罚分明。并且主张以仁义为本,严格管理,明耻教战,练胆练艺,激励士气,使上下同心。对将帅也提出了智、信、仁、勇、严等较全面的要求,把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看作选将的标准。

    五、军事后勤观。

    古代兵家对后勤保障也作了有价值的论述。认为: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因此,应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具体措施上,提出了“因粮于敌”,以战养战,屯田戍边等方法。此外,对军事交通、军械、军医、马政等诸多问题也都总结了不少经验。

    史书记载的历代着名军事家有296人。不过,主要是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选录的,如春秋时期的白起,战国时的廉颇、秦朝的蒙恬汉朝的李广、卫青,唐朝的程知节、薛仁贵。宋朝的杨业,元朝的拔都,明朝的史可法。这些人都是指挥作战的将帅,有的人并无军事着作。历代着名兵书作者并非都是将帅,而是文人学土。有的人则可称为军事教育家,对兵书的整理、注释和教育宣传作出了贡献。文人诙兵将帅习文,本来就是中国军事文化的特色之一。在历代军事文化的发展中,各种类型的兵家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也就是说,朱元章的这些个儿子们,或许性格和远见上有所短缺,但要怀疑他们的文学功底,那是非常不正确的。

    不论是燕王朱棣,亦或是湘王朱柏,绝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大老粗文盲,对朝廷里的这些风吹草动能做到熟视无睹!

    恰恰相反,眼下朝廷里冒出来的削藩事件,进行的如火如荼,这些个藩王被滞留在京城之中,不能顺利返回封地,早已让他们开始着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

    燕王朱棣更是首当其冲,此刻他心急如焚的在房间里来回踱步,静静的等待着家人们的消息回复。

    直线吱吱吱呀一声门被推了开来,三宝急匆匆的走进了房间里,刚刚还有些坐立不安的燕王朱棣赶忙激动的上前抓住他的衣袖,有些迫不及待的追问说道:

    “打听的怎么样了?朝廷里如今的削藩之事可有定论?”

    三宝有些面无表情的摇了摇头,甚至还有些忧心忡忡的样子,面色有些发苦的说道:“眼下朝廷里。还没有争出个所以然来,各路大臣还是老样子,吵得不可开交,但并没有就此做下定论!

    但是殿下,有一件事却不得不在意!若稍微处理不好,便极有可能会让咱们的燕王府为之倾覆!”

    燕王朱棣眼睛惊的圆鼓鼓的,毕竟最近坏消息已经听得太多了,有些微微颤抖的说道:“何事如此让你在意?”

    三宝有些伤感的说道:“赶往两淮一带的巡盐御史郭奉死了,到如今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来,继任的巡盐御史杨进,也意外的失踪,官府极力的搜寻也并没有太多结果!

    而且据可靠消息,咱们安插在清河县的那个姓许的老小子,也被张丹青给查了!据说问题还很严重……”

    “什么?”燕王朱棣微微一惊,向各地派出心腹为燕王府敛财,燕王朱棣这些年可没少做这种事情,但是想不到这个姓许的竟然被查了,而且还是被张丹清亲自查获!

    能让官居正二品的张丹青亲自出马,这事铁定也小不了了!一种不安的感觉,慢慢的涌上了燕王朱棣的心间,让他顿时坐立不安起来!

    真是天要亡我燕王府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