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错了就是错了
作者:土着与土猪   铁血西军:大宋杨家将后传最新章节     
    这场苦旅最大的益处是张小娘跟着,他们一路虽然颠簸,却不曾有人染病。
    张小娘和朱武商议后,几乎是以军营防疫来制定规则。比如必须喝热水,最好是姜茶。睡觉前尽量找到可以洗澡的地方落脚。不管多忙,晚间一定按她的要求煮汤。帐篷这些更不用说。行程虽然慢了下来,大家身体却未出任何状况。
    苏轼笑着问张小娘:“你这一套体系还真应该推广,那岭南就不再是畏途。”
    张小娘道:“这些东西宗泽宗大人那里都有,岭南是否畏途和这个关系不大,关键还是道路以及道路承载的联系。纵然知道这些,又有多少平民百姓能这样操作?对于走商的来说,时间才是金钱才是命。”
    苏轼愕然,这番见识已不寻常。这一路过来杨元奇就是在烧钱。苏轼喏喏的说:“总是有些简单的方法大家也能用。”
    杨元奇问苏轼:“老头子,有张小娘神医在我们真不用担心,就是这一路我们已经很慢,你怎么还把速度放慢,总要到了地方才好安顿。”
    苏轼摇了摇头说:“刚刚看到朝廷邸报,章惇章大人拜相了,却是没见尚书右仆射的任命。”
    杨元奇看向苏轼。
    苏轼笑着道:“我和章大人年青时候一起激扬文字,把臂同游,想想那个时候真的很好。纵然后来理念不同,渐行渐远,彼此依然相知。时也命也……他是性情中人,黑白分明!如果可以,我真的很想还他一次。慢慢走吧,也许不用走到那里去了。”
    杨元奇道:“老头子,不烦说来听听。有的东西,说出来就好受了。”
    横亘在苏轼心中的一根刺,当章惇遇到麻烦急需援手,那个时候他退到了后面,未发一言。苏轼那会子可以说自己不过是个中书舍人,轮不到他插嘴。但苏轼却明白不是如此,那个时候的苏轼舍不得那个机会,他和章惇资历相仿,章惇因为新法扶摇直上,做到副相,他却被一轮一轮贬谪,蹉跎岁月。当情况调转过来,旧党回朝,那个时候他舍不得机会,选择了沉默。他需要有个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从来就是隐在他内心深处的野望,或许在他心中,章惇是应该离开。
    苏轼问:“我错了吗?”
    杨元奇回:“老头子,换个其他人我会说时代错了。你嘛?这事的确错了,因为你们这些人已经强大到可以影响这个时代。正是你们这些人力量的汇集改变这个时代。”
    苏轼看着杨元奇,黯然无语。他们就是局中人,又怎么会没有责任。
    苏轼问:“范纯仁外出可惜,他才是我们中做得最好的那个吧。”
    杨元奇笑着说:“因果循环,他挂个三品知颍州。我还是觉得你做得最好。”
    苏轼呵呵的说:“你这个哄人就太不要脸。”
    杨元奇道:“那也是你值得我哄啊,我敬重敢于改变的人。范大人一如既往固然让人赞叹,老头子你却是真的在反思改变。要说当年新党打压谁最狠,是你吧。到头来还是你认认真真的研习了新法。”杨元奇很是无语,也只有这位大爷弄得“天怨人怒”,两头不讨好。
    ……
    苏轼把行程放慢,杨元奇不得不把队伍拆开来,这个假期再长时间也紧张。
    杨元奇要白鹭、箫让和董平带大队人马先下广州,那里是广南东路的治所,要寻找舅爷最好去那里打探一下。
    箫让有些不放心,这里族群混杂民风彪悍。就算杨元奇他们不离开官路,护卫稍显不足,真要遇到山匪也麻烦。
    岭南这边大宋有些鞭长莫及,除了沿途官路交通要塞官府有效治理,很多寨子是依靠当地土司。
    杨元奇道:“放心吧,一路行来,这里虽然穷山僻壤,胜在居民安康,不会有大批山贼之类。”
    董平道:“队伍很多人骑不得快马,真要遇事不好摆脱。”
    杨元奇说:“现在行程放慢,我们注意好落脚地方就是,晚间会尽量住到城镇。你们得多点人,到了广州,不仅要找下舅爷,萧叔也看下广州的海贸。”
    朱武说:“多留几匹马,我会护着少爷安全,其他人也抽空练练就好。”
    杨元奇道:“白鹭,你留店必要盘缠给我们就好,在广州不要在意费用,时间更紧要。有事情直接信件去往开封和太原就好。我也不清楚那会我们会在哪里?”
    苏轼在听闻章惇回京后,把行程放慢,杨元奇懂,贬谪可能生变,究竟要被流放在哪,大家都没底。
    事情也只能这样,箫让只能偷偷吩咐朱武护住少爷就好。
    ……
    李清照一脸的愁容,李格非贬谪的消息她刚刚知晓,张小娘正陪着劝解她。
    杨元奇这时候进来,李清照哇的就哭了出来。
    张小娘赶紧轻轻搂着她安慰:“去麟州好过来岭南,那里杨家也有些关系。”他们老家就在北方,不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
    李清照道:“要只是麟州还好,就担心挪来挪去。”这才是最要命的,要是长期奔波,谁都受不来。现在苏轼就极有可能面临这个问题。
    杨元奇说道:“清照妹妹不用想多,大佬们还要脸面,不会去折腾一个中层官员。”李格非又不是出挑的旧党官员,这次贬谪更多因为不肯受命。
    李清照泪眼婆娑的道:“我担心母亲和弟弟妹妹。母亲很少远行,弟弟妹妹年龄又小。”
    杨元奇笑着说:“师师和三娘都在开封,太原更是杨家的根,这一路她们会安排好的。你平时喊她们姐姐这么欢,怎么有事情了倒不想姐姐会帮忙了?”
    李清照想想也是如此,她们比她更会照顾人呢。
    杨元奇话虽如此,内心却忐忑不安,苏轼比他更懂章惇,他实在不清楚政局会如何变化,后续会有什么不好的事。
    张小娘看了杨元奇一眼,他心里其实也没底吧?!冤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