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官场的玩法2
作者:土着与土猪   铁血西军:大宋杨家将后传最新章节     
    范坦离开开封官衙,没去找任何人,直接回去问他父亲范之奇,这事太大,他不敢到处乱说。
    范之奇听完开封府这场堂论,第一个教训的是自己的儿子:“贾易你要学着点,有的时候帮别人也是帮自己,哪怕那人和我们不对付。”
    这就是贾易的老道,他要拉着别人死很容易,他要给自己搏个公正廉明的名声也容易,他要在这事上抽身而退甚至还能只得利不沾因果,这就太难了。
    这和最终任命谁来没有关系,贾易只要堂上说了杨兴武,他几乎就解开了身上的套。他等同于告诉所有人,这事和杨家有关系,他案子搁在也是因为杨家,杨家还不能记仇只能记恩,涉入案件的人知道里面的道道,那绝大多数不涉入案件的人呢?只会知道他推荐了杨兴武。
    范坦说:“杨家这运道也太大了吧。”杨兴武的宪台都刚坐满一年呢,这又是个平级左迁,却有种一步登天的感觉。
    范之奇却是摇头:“贾易当年在御史台,近距离接触太多官场争斗。开封府这个推官增设要是李之纯提了个杨兴武,这事倒有可能成了。贾易只为自己解套,这事他要再深入想想,开封府不提人才是最好。”
    范坦有些疑惑:“要不要和杨家说说?”
    范之奇说:“这事不好判断,大家等着就是。和杨家能说什么?说开封府这场堂会?八字都没一撇的事。”
    范坦点头,李之纯究竟如何做,谁都不清楚。这不过是一场什么都不能决定的议事而已。
    ……
    他们不说,有人会说,关于贾易的这个提请还是传到杨家,这是自然的,贾易要解套,他才会把这事传出去。
    箫让知道后赶紧找杨元奇商量:“少爷,这对于老爷是个机会,要不要试试?”
    杨元奇有点愕然,这事他不清楚“谁传来的?消息来源?!”关于情报,杨元奇有着很深的理解,消息渠道不同带来的含义都不一样。
    箫让一愣:“范坦参加了这个堂会,他没和你说起?”
    杨元奇和箫让对视一眼,消息不会是李之纯放的,他没这个必要,范家没来消息,那就只能是贾易。
    箫让叹道:“唉!看来这事不一定成了,贾易是为了把自己摘出去吧。”
    杨元奇也是叹息:“范家啥都不说,也是猜到贾易只为自己,那我们就别去费神折腾,我老爹已经左迁过一次,这还来就太快了。真是天上掉馅饼还得担心有没有毒。”
    箫让嘿嘿干笑:“我也是听闻就急急跑来找你,现在想想,我这个衙役才是最好传消息的。就让他们认为得计吧。”
    ……
    开封府尹李之纯在这事上不敢拖着,案子压开封府这里,贾易开堂都不愿意,事情又到了他这里,这的确是一个破局的办法。
    李之纯的公函上去了,不过他没按着贾易的来,开封府缺的并不是一个推官或者判官,张商英虽然外出,提拔范坦为判官本来就有接手他的意思,这时候因为一个案子再去要个来,别人还会问他李之纯有没有能力的?
    李之纯把案件的情况述说一片,也承认贾易推进有点难度,看中枢有没有办法,同时他请调一个从七品的录事参军专管此案,人员嘛?潘易岭。这就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请调,潘易岭是苏轼的学生,李之纯和苏轼亦师亦友,有这个机会提拔一个小师弟还是可以(这里不指年纪)。
    潘易岭是仁和县八品县令(大宋进士出来大部分都是八品以下),虽然他位置还没坐热,但这个调派太轻松,这是他们清流之间的事。
    贾易油滑,李之纯也不是吃素的,调潘易岭来大家没得话说吧,大家都不得罪,这个请调还落在实处,政事堂估计不会过问,批准就是,反正案子你得给我赶紧结了。至于你说的案子的事,案件卷宗都没呈上来,谁去看啊!
    ……
    这份公函呈上去的时候,看戏的人清楚,这事走向差不多定了。没有人会去杯葛一个进士基层的调动,这又不是去一台一谏。何况这时候还有一个大佬,苏轼的弟弟苏辙权吏部尚书,这事他一批准,政事堂更不会去折腾。
    台谏和其他同级官员不一样,那里代表着对官员的监督,俗语就是骂人的地方,那种调动才事关政争,得有人发声大佬才好出手,哪里会有打架了大佬挽起袖子冲前面的。实际宋朝也好,后世明朝也罢,一旦类似谏台人员出现大异动,那一场政争就迫在眉睫了。
    ……
    听到这个公函递上去的时候,杨家轩然大波,杨元奇担心的不是潘易岭,而是秦家姑姑要来了,这尼玛的早知道先哄着她。
    秦押司就笑着对箫让说:“嘿嘿,开封顔楼,秦姑姑可是明确说了要入点股的,你们好说歹说把她劝住,这下可好了,你们少爷估计会很头痛。”
    陈妙常打算启程回太原了,潘易岭的任命要是下来,潘金莲理由都不用找,开封有她的夫君和父亲,她还会在太原安稳的呆着?!
    杨元奇说:“一般这种调动不会有问题,不过是时间。你是要赶紧回去和金莲交接一下。”杨元奇其实很急,要对上秦家那个姑奶奶,这事得潘金莲来,这不是他能搞得定的,唯女子难养也,让女人对付女人。
    陈妙常点头:“我和宜奴妹妹把宅子定下来就走了。”陈妙常和封宜奴得一边去帮潘家找房子,这事不能等他们来说,做事态度要端正。
    杨元奇也说:“我信函这些会写好,至于房子的事,你定好以后以你的名义写给秦家姑姑,你和她在杭州好歹游玩过几次,她看到会舒服很多。”
    陈妙常说:“那不是还要等等。”毕竟任命还没下来,不到最后这封信不好发。
    杨元奇道:“信函留到同一天发就是,你可以先走。这不就是让她知道,我们很在意的么!”秦家姑姑知道他们这么干,心里会舒服点,她要的就是重视,陈妙常都走了还留下这封信,那怎么都会让她神清气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