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书房深谈
作者:土着与土猪   铁血西军:大宋杨家将后传最新章节     
    饭后,杨府,杨兴真书房。
    杨兴真把杨元奇叫来,说道:“今天就我和你好好聊聊,你父亲信函中狠狠的夸了你这个儿子,里面透着的骄傲我和你三叔都很动容,所以他也让杨再兴北上,要不是太小你婶婶不同意,怕是现在就启程了。其实,你婶婶也是,去太原有你父亲,这有什么的?非得拘在身边吗?杨元忠就是如此,不过现在还来得及。”
    杨元奇微笑不语,他从不怀疑自己会成为父亲的骄傲,他有着两世的记忆呢。
    杨兴真受到的触动远远不及此,临安最后能脱身,还是潘金莲的父亲潘易岭或多或少暗中帮忙,仁和县和临安县同属杭州府,怎么都能找些交往的官吏。
    一个人的起势会让身边的人受益,这种受益大家都会慢慢感觉到。哪怕现在,开封杨家也会好混很多,杨元奇打交道的人就明显层次更高。
    杨兴真道:“你父亲要我回开封,有什么事可以和你商议,他说在开封他能办到的事你一样能,你还是小辈,有些事有些人比他更好去求。”
    杨元奇说:“叔父你还是少感慨点,有什么事吩咐就是!”同样一句话,和下午在厅里说出来就完全不是一个意思了,这次是非常诚心的说。赶紧又补上一句:“关于爵位承袭的?”大家都知道这事,还是没必要非得杨兴真开口。
    杨兴真点头开口:“这个爵位非常重要,可以让元忠少走很多弯路,他其实清楚,就是不想跟你低头。嘿嘿,他现在都没搞懂,家里低头多大的事啊!外面低头才是把有可能是把脖子伸出去了。”
    杨元奇问:“开封杨府这段时间走的是哪个的门路。我娘子妙常来过封信,提到苏学士,但我不认为合适,理由我自己明白,这个叔父要信我。”
    杨兴真最初也以为是苏轼,毕竟他怎么都算潘易岭的老师,虽然关系有些远,但这事不算特别大。
    杨兴真沉吟:“原来有个吏部员外郎愿意帮忙,但得礼部提过去,现在听说他自己很麻烦,既然如此,那礼部他肯定不愿去沟通的。”
    杨元奇知道这话意思礼部,杨府是不用指望了,员外郎这事能办成,但他也肯定要付出一定代价,毕竟关乎其他部门,还要注意监察之权的人,总得合情合理。
    杨元奇道:“这样,河东路转运使范之奇调中枢权户部侍郎,他们家大业大,门生故吏,亲戚朋友一大堆,我去问问他。”
    杨兴真看向杨元奇:“杨家在太原和他有交情,但他刚调中枢,这关系有些绕。”这种请托就意味着杨家要付出代价,他是权户部侍郎,不是权礼部侍郎。
    杨元奇道:“这比找苏学士要好,他也有点弯绕。而且开封顔楼,他有意参与进来,那杨家多付出一些应该可以。”
    杨兴真有些担忧:“来得及?”这次太后推恩,机会最好,时间越紧代价越大。
    杨元奇说:“也只能如此,真办不成,起码有了这一次,下次也会容易很多。”
    杨兴真沉思后就说:“嗯,恰好开封顔楼想来太原也有预留给我们的股份,给出去就是。开封杨家也凑不出这笔钱的。”
    杨元奇点头,范家应该会满意这次顔楼的股份吧。
    ……
    杨兴真和杨元奇散去后,杨兴真去拜见母亲慕容氏。
    于氏也在慕容氏这里,眼圈有些红,哭哭啼啼。
    慕容氏气不打一处来,说:“兴真,杨元奇来开封安的什么心,我们都还不知道。本来今儿杨家这么大堆人,逼一逼他,他总得去跑跑,你这样,以后忠哥儿怎么抬头见太原一系的人,你可是他爹!”
    杨兴真回答:“母亲先别生气,元忠这事已然是错,不自己去认,以后就能在太原抬头?杨大哥不是普通人,是实实在在的宪台。”
    于氏在一旁说:“太原是蒸蒸日上,杨家这个爵位丢掉当年也和太原有关,他们就不出力?!”
    杨兴真叹道:“上一辈的事,小辈如何说得清,又如何能让他们承担?!关键是后面,这是机会,不能永远拖着。”这事事关他们的父辈,怎么说也不该杨兴武来担。何况,说起来,慕容氏和李氏那时候亦然有错。
    慕容氏说道的是其他的事:“现在爵位你们几兄弟说好你来承袭,忠哥儿那一辈呢?杨元奇……可是……”
    杨兴真道:“母亲!杨兴武大哥要还能往前多进一两步,一个虚的爵位在哪家真的重要?!我们要这个爵位不也是为了忠哥儿有个正经出身?!忠哥儿有心入官场,他就一定很差?!”
    慕容氏和于氏呆住了,这才是关键,大宋朝爵位本身并不重要,散官多如狗,多了点朝廷薪水而已,关键在于将来的职官,你能走多远。爵位更像是凝聚一个家族的图腾,让后人记得祖辈的荣光,不要埋没了自己的祖宗。
    杨兴武又说:“哪怕忠哥儿入国子监,能把名字往前排,也需要杨家的人一起出手吧。”这又是一个事,这事倒是杨元奇办得6。
    于氏唯唯诺诺,就现在局面,太原才有能力承担杨家大部分外事。
    杨兴真叹气说:“我在临安,其实和三弟杨兴实一样的作用,他地头蛇都这么麻烦,我也就能出出主意,一起跑跑。当时,还是杨元奇娘子家出了些力。有些事我们看着难办,就是因为现在杨家在官场没人,只有官场越往前,事情就越好办。我们这一代起来的只有杨兴武大哥,下一代呢?他们起来了也许那个爵位在哪家都不在意了。”这话有些片面,随着官场走得越远你遇到的事也会越大,一样不好办。
    慕容氏和于氏不再说话,这的确是有可能的。一个家族只要在上升阶段,内部龌龊事情就会少,只有无力扩张了,大家把眼光放到家里存量上来,事情才会变糟。那往往就是一个由盛转衰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