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答复
作者:土着与土猪   铁血西军:大宋杨家将后传最新章节     
    杨元奇求见于氏,关于城外的用地,他等不起,潘杨杂货想在城外建立集散地,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决定,随着潘杨杂货在太原府的崛起,那边的扩张计划也摆到台面,折家更是想加大投入,在大西北几路治所陆续开办潘杨杂货。
    潘杨杂货需要在开封甚至再南的杭州都开设货物集散点,不能大批量货物运到大西北再来确定质量的好坏。
    潘金莲这个当家少主母对开封本就不待见,潘杨杂货还是她心爱之物,她才不会去管开封杨家怎么想。杭州她都有了眉目,他老爹去杭州下面权知县,这事不难办。她已经修书给陈妙常,准备把杨力留在那边。
    于氏见到杨元奇,有些愣神,她倒不是有意怠慢这事,这两天,杨元忠在城外的确没回来,事情就是这么凑巧。
    杨元奇有些焦急的说:“婶婶,时间不等人,从选址到建立集散地,这需要时间,不能在第一关这里就卡这么久。”
    实际杨平看中的几个地方也不算很好,无他,只有一处有河流,地方不大,码头也得扩建改建。这种货物集散运输必须借助河流,这才是最便宜安全的方式,这一套理下来,几个月就没了,不能一直这么等着。
    于氏让人喊来杨元忠的媳妇李氏,问道:“元忠在城外怎么一直不回来?可有其他事情?”
    于氏昨天已经让李氏遣人去外面喊他,不管如何,这也是一个大家坐在一起的机会。
    太原杨兴武已是河东路提刑司宪台,别看这不过是个从六品,这在一路已经是上岸的差职,大宋朝一个权六部侍郎也就从四品,已经是高级官员了。至于一品二品除了宰相就是拿来挂头衔的了。
    杨兴武从转运司签判迁提刑司,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既他已经进入中枢的法眼,这完全是一次文职的调动。
    李氏回答:“昨儿叫去的人有回话,说元忠去了山里,他已经追了进去,今天还没有消息回来。”
    这时候慕容婆婆的一个女婢过来,问道:“元奇小哥儿是为了城外靠河那块地么?”
    于氏看着这个女婢,女婢赶紧说道:“大奶奶,大少奶奶,老祖母的意见反正那里放着用处也不大,就确定下来给到太原用着,至于费用这些,等元忠哥儿回来谈就是。”
    于氏和李氏都是一喜,怎么没想这么一出,先把基调定下来,以后让他们两个小哥儿去谈就好,总得见面才好说。
    于氏一拍道:“元奇,你看这样行吗?至于价格,不会比周边贵就是。”这态度出来,杨元奇就不能多说,这也的确更像一个家族的人应有的处理方式。
    杨元奇道谢:“那就谢谢祖母、婶婶还有嫂子,我这边先安排人过去。”
    一旦确定,于氏也不拖泥带水:“我让杨宏配合你们,他和你也熟悉。”
    杨元奇再次道谢“那小子就去安排了。”有杨宏一起过去,这事好办很多,他是开封杨府的大管事,他来协调最好。
    ……
    杨元奇离开后,于氏不无忧虑的对李氏说:“太原杨家元奇这次来开封,怕是要置办一些产业,你劝劝元忠,心事放回到家族来。开封毕竟是我们熟悉的地方,占着地利人和。”
    这才是于氏最为担忧的,一旦杨元奇在开封弄出声势,那整个杨家会很自然的以太原为尊,这是人心向背的问题,你总得能大家有奔头,要不跟在后面吃灰嘛!
    李氏回答:“相公他还是想去国子监,上次说勋位承袭一事,要不要问下老奶奶章程。”
    于氏想着这个又是心病,在开封,真正撑起杨府的是慕容氏,她这个杨文广未亡人的身份,杨文广死前官职并不高,但他的军事才能得到的是范仲淹、韩琦的称赞,在西夏战事也是亮点,这让他的后人会受到余荫。
    开封天波府最在意的还是勋位的承袭,这意味着杨元忠会自然拿到国子监的资格,对于在科举正途难有建树的人来说,只要那里毕业,就能拿到官身。那才是这个勋爵之位最大的利益。
    至于杨元奇,有他老爹在,他不会去要这个名额,他现在要去国子监有个合适的时间就可以,比如朝廷有事推恩,而这种机会自宋真宗起不要太多。去不去国子监对于杨元奇最大的区别在于,出来他能拿到文职,哪怕将来他行武事,也是走以文御武更好。
    于氏说:“明儿我们去老奶奶那里一起吃饭,问下这事吧,太原把份额和份子钱这次都一并运了过来,有这笔钱总好办事一些。”
    李氏点头:“可惜临安不知道出什么问题,要不,这一次的确是个机会。”
    李氏又问:“这事要不要和太原商量一下。”
    于氏叹气道:“和老奶奶谈了再说吧。”于氏都有些埋怨自家儿子,没有当初那档子事,倒是的确可以问下太原,现在却实在不好开这个口。本来对于这笔费用太原就有一些疑虑,现在反过头来问他们怎么办,这事只会更麻烦。一年突增20%的费用对于哪家都不是小数目,难道要去说现在只是有点消息么?!
    慕容氏这件事情倒不是全无出处,杨文广在世的时候,他建立功勋那段时间恰好是旧党当政,得到的也是他们的支撑,现在旧党重新掌权,那的确就多了很多机会。
    真正和旧党关系不大的恰恰是太原杨家,后来杨文广身死,帅臣狄青早亡,恰逢新旧两党激斗,杨兴武的老爹得罪了旧党大佬,加上慕容氏和李氏两个未亡人又出龌龊,阴差阳错,影响到推恩袭爵承勋,这一笔烂摊子已经无从理顺。
    后来,杨兴武崛起于熙宁开边,这是新党在大西北的国策,在元丰伐夏更是立下实打实的功勋,杨家才又多了份声势。当然,作为杨家的后人,他能实打实拿到军功,和杨文广当年在西夏的余荫也是有关的。起码,他这个堂侄的身份就会让人多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