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有个说辞
作者:土着与土猪   铁血西军:大宋杨家将后传最新章节     
    杨元奇几天没闹着出去,只是在花园、客栈和书房之间消磨时光,杨垣紫眉头紧皱,杨元奇有些担心,看来太原经营状况不是很乐观。
    “究竟什么问题?”杨元奇问道。
    “就是看不出大问题所以问题才大。”杨垣紫说道:“我们的货物大部分都是来自开封杭州那边,现在所有业务都有萎缩。”
    杨家现行的商业模式主要通过各地产出和需求差异跑商,是最原始的商业模式。
    在太原府,杨家商行主要售卖的是一些来自杭州临安的货物,比如糖、丝绸、茶叶之类等。同时,太原杨家也会采购大量高粱、烈酒之类的,发往开封和临安杨家商行。
    茶叶丝绸之类的物品算半个奢侈品,在太原府量本来不大,各个商行多多少少有些固定客户。
    现在查看的情况,固定的客户大部分还是在这里购买,商品质量也没有下降,造成收入减少的是散户采购量的减少。
    这和太原府今年经济景气的状况形成对比。
    杨垣紫吩咐人在周边查证,的确没有大型的商铺开业,小商铺的影响不会这么明显,而且是逐月递减。
    “各大掌柜在周边悄悄打听,也想看看太原府另外几家大型商行情况如何。”杨垣紫说道,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太原府各大商行之间互通款曲,商业信息相互沟通传递,但一般不对各自的经营状况进行打听,这毕竟有些犯忌讳,很容易引起其他联想。何况各大商行经营的商品也有所差异,这有点死马当活马医的味道。
    “老姐,我见到杨家商行掌柜蛮多,都是杨家家生子么?”杨元奇问道。
    杨垣紫回答:“杨家的人也就占四分之一,商行的经营门道甚多,最重人员和信息,要全是杨家的人,消息就会非常狭隘,看问题也过于片面。再说,天下之大,能人众多,哪里可能都是杨家的人。”
    杨垣紫继续道“其实,我们商行由于经过了一番缩减,当时为了减轻压力,留下很多杨家的人,要不,占比会更少些的。要我说,有些自持是杨家的人,能力很是一般,位置倒过于重要了,可以安排点其他事情的。”
    杨元奇点头,杨家商行的发展,很多事情不能一蹴而就,杨垣紫有这个理解却没有什么动作,遵循的就是循序渐进的道理。
    “怎么?你有想法?”杨垣紫看见杨元奇若有所思的样子:“我们杨家毕竟不是以商业立于世,根基在沙场,留下老杨家这么多人,是因为大家需要沙场上相互扶持,你倒不要太想多,哪怕要调整也只会小范围。”
    杨元奇点头,这才是陈氏和杨垣紫的初衷。
    杨家商行能养活一大批人,还能带来一定的资金流,但杨家毕竟不是商业家族,重心不是拼命挣钱,这是他想岔了。
    这个时候,杨和跑了回来,把这段时间打听到的消息回报了一遍。
    杨和说道:“大小姐、大少爷,这事有些稀奇,其他很多商行也或多或少营业额有些下滑,有几个商家也有所察觉,他们也忐忑不安,正在调查情况,这消息来的倒是轻巧。”
    杨元奇有些奇怪:“难道近期朝廷有动作?”
    杨垣紫思索问道:“官府有没有集中采买?”
    杨和回答:“这个不曾听说。”
    “有没有什么新的律法发布?”杨垣紫又问,新旧两党的争执在这段时间给大宋所有人留下太深印象。
    “也没有!”杨和肯定的回答。
    杨垣紫轻轻摇头,那就基本否定了朝廷有所动作,要是朝廷有事都影响到了底层商家,那杨家不会一点其他风声都没有。
    “你先回去休息,这几天也劳累你老了,我再想想的。”杨垣紫对杨和说道。
    杨和这段时间非常忙碌,这次看着脸色也不好。
    杨和是杨家庄的老人,一直恪尽职守,杨垣紫对其非常敬重,目前暂时找不到由头,大家慢慢分析,别把人搞垮。
    杨和点头,在听到太原府其他家族各大商行营业额都有小额下滑,杨和心里是松了口气的。
    不管如何,这说明杨家本身没有问题,太原府杨家庄也很容易给开封杨府一个解释,后面不过是大家齐心协力解决这个问题罢了。
    他急匆匆的回报杨垣紫,也是想让大小姐放下心来。他自己感觉疲惫,告辞而去。
    杨垣紫一时半会想不出一个头绪,不过现在倒也不急这一时半会。
    这让太原这边更能解释,书信里阐明太原府其他商家的情况。
    杨垣紫对杨元奇说:“明儿我们一起出去走走,来太原城也有几日,我这里忙着,倒是忘记带你见识一下。刚好还是太原府的一次大集市。”
    杨元奇不置可否,他又不是小孩子,老姐陪着有些地方还不方便去,比如传说中的青楼。不过这拳拳之心总不能冷落。
    杨元奇答道:“嗯!你也别整日发愁,杨家根基不在这里,你想东想西还不如老爹在边境搏一个军功。”
    “那我宁肯爹爹在边境平安无事,要什么劳么子战功。”杨垣紫嗔道,这是她心里话。
    别看他们老爹在外立功风光,她可是见过战事一起,母亲陈氏担惊受怕。
    杨元奇嘿嘿的连忙解释:“我不是那个意思,军功也不一定非得上战场才有呀。”
    “知道你不是这个意思,你要真能考个进士,也不失一条路。那我们杨家庄也算改弦易辙,这条路更是安稳。就是这东西极难,我们杨家又没有经验,还真有点可惜了你这份心。”杨垣紫叹气。
    这是她支持杨元奇读书的最大原因,谁希望自己的至亲家人去沙场上挣功名?那是以命来换。
    杨垣紫清楚大宋最重读书人,读书更是一条独木桥,路上落水的人不计其数,有几个能上岸。
    杨家这种将门,打小这方面教育不多,启蒙就比耕读之家要晚。
    老杨家想着文武全才,还算弄了个学堂,给大家识字启蒙。要是在其他将门,妥妥的天天拉去练武场,冬练三伏夏练三九。
    “老姐,明日愁来明日忧,我自己有自己的人生,你旁边出出主意没问题,别整天想着安排我的事啊。”杨元奇笑着回道。
    太原府的事宜压在杨垣紫身上,杨元奇实在不愿她还分心到他这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