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因时而变
作者:见月明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最新章节     
    “当然是真相重要。”
    方孝孺脱口而出,然后才反应过来,又震惊的道:
    “你看过楚国的史书?”
    陈景恪点点头:“有幸看到过。”
    方孝孺追问道:“书在哪,可否带我看一看?”
    陈景恪摇摇头:“我答应过别人,不向外透漏此事。”
    方孝孺马上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竹书纪年是盗墓贼挖出来的,那这部楚国史书大概也是如此。
    而且极有可能是挖掘的还是楚国王室墓穴。
    这是死罪,不愿意透漏身份也正常。
    可无法看到实物,他又如何能相信陈景恪所言真假?
    陈景恪自然也知道他的想法,心下也很是无奈。
    他说的楚国史书就是《清华简》,前世两千年后才出现,他上哪给方孝孺找去。
    这套竹简首次露面是2006年,香江一家拍卖行上。
    水木大学的校长得知后,就组了个饭局,找来几人讨论这份竹简。
    最后由水木大学的校友买下,捐赠给了学校。
    也因此,这一套竹简被命名为《清华简》。
    根据文字内容可知,这是楚国史书,应当是楚国古墓出土。
    但具体是哪座墓,谁都不知道。
    有句话说得好,孤证不立。
    如果只有《清华简》一部史书,大家还能怀疑它的真实性。
    事实上《竹书纪年》也因此备受质疑。
    现在两本书相互印证,确定了它们的真实性。
    也为竹书纪年洗清了冤屈。
    前世陈景恪还一度以为,这俩名字指的是同一本书。
    后来上网搜了一下才知道,这是两部不同的史书。
    他还发现,不少人拿着这两部书,去指责司马迁的《史记》。
    说他篡改历史欺骗后人,人品实在败坏至极。
    陈景恪觉得,这还真有点冤枉司马迁了。
    始皇帝为了统一人心,收缴天下史书,很大一部分被焚毁。
    然后项羽一把火,将秦皇宫的藏书,烧了个干干净净。
    至此先秦史,尤其是远古史,彻底成了谜。
    司马迁走访全国,翻找各种资料,整理编写出了《史记》。
    因为缺少足够的文字资料,很多都是口口相传,出现失真的情况很正常。
    是人都有自己的喜好。
    司马迁再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整理,离历史原貌就更远了。
    但最起码的人物和事件,他都记录的很清楚。
    史记上的帝王世系表,也基本符合史实。
    他的《史记》让后人知道,在某个时间段出现了某个人,发生了某件事情。
    不至于让我们的远古史成为空白。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古墓出土的史书,我们从哪获取远古史料信息呢?
    所以,不能对司马迁要求太过苛刻,他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所有。
    陈景恪知道,空口白牙无法说服方孝孺。
    所以,也没有想过要说服他。
    他说这么多,其实另有目的。
    “你推崇周礼,难道周礼就真的那么好吗?”
    方孝孺反问道:“难道不好吗?”
    陈景恪摇头,说道:“美好的恐怕不是真实的周礼,而是你想象中的周礼吧。”
    方孝孺愣了一下,陷入深思。
    换成以前,他肯定义愤填膺的反驳。
    可朱雄英那一席话,已经让他内心产生了动摇。
    所以,此时听到陈景恪的话,他不是生气,而是沉思。
    陈景恪顿了一下,紧接着说道:“你的天份极高,说一句读书人种子都不为过。”
    方孝孺哪敢要这个称呼,就想谦虚甩掉这個头衔。
    陈景恪摆摆手阻止他,继续说道:“你肯定了解过先秦时期儒家的所作所为。”
    “也研究过汉武帝时,儒家门徒对四书五经的解读。”
    “隋唐、宋元时期的儒学情况,你也当了然于心。”
    “你可知这几个时期儒家的区别?又为何会造成这些差异?”
    方孝孺想说,那是古人对儒学的认识不深,程朱才是儒学真正的传人。
    可这种贬低前辈先贤的话,他实在说不出口。
    而且他心底也确实很好奇,为何会产生这种差异?
    于是就说道:“愿闻其详。”
    陈景恪见他上钩,眼睛里闪过一丝笑意: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只是百家之一,列国的首要目的也是强国。”
    “为了传播学问,也为了与百家竞争,儒家的教义也以实用为先。”
    “他们还虚怀若谷,吸收百家之所长完善自己。”
    方孝孺微微颔首,心中充满了对先贤的敬仰。
    正是他们海纳百川,才有了儒学的强盛啊。
    “汉武帝时期,天下大一统,朝廷需要重新建立一套,新的道德伦理体系。”
    “先贤们开始围绕朝廷的需求,重新诠释经意。”
    方孝孺想要反驳,可是嘴巴张了又张,最终还是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因为他知道,陈景恪说的是对的。
    “南北朝和隋朝,君主多信仰佛教,佛学大兴……”
    “李唐因皇室认了老子为祖宗,推崇道家。”
    “道家为第一显学,佛家为第二显学,儒家屈居第三。”
    “柳宗元和韩愈两位先贤,吸收佛道两家之所长,融入儒家……”
    “宋朝儒学独大,经意里处处都显露出‘唯我独尊’之意。”
    “且因为汉朝和隋唐国力强盛,天朝上国威服四夷。”
    “所以此时的儒家经意里,不只是有教化手段,还有鲸吞四海之意。”
    “宋朝重文轻武,对外征战屡屡失败,只能偏安一隅。”
    “后来更是苟于江南,为天下人耻笑。”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要么随波逐流,要么郁郁而终,要么放浪形骸假装视而不见。”
    “还有一部分人,只能选择在圣贤书里寻找自我和解。”
    “受此外部环境影响,儒家的经意也就只剩下问心和教化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儒家经意的变化,完全取决于外部环境,与其他无关。”
    方孝孺目瞪口呆,他第一次听到这样的理论。
    想要反驳,可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直接用大义训斥陈景恪?
    可大义只能强压人,无法反驳这套理论啊。
    关键是,他越想就越觉得,这套理论似乎还真有那么点道理。
    看着他的表情,陈景恪笑了。
    这就是话术的作用,对付方孝孺这种君子,简直不要太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