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惬意的朱标
作者:见月明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最新章节     
    一个太监从大殿某处阴影走出,其身形如鬼魅一般,之前竟无人察觉。
    “回禀陛下,太子妃确有一名陪嫁侍女毙命。”
    “太孙被治愈后的那几日,太子妃性格烦躁动辄发怒,多名内侍被惩罚。”
    “那名侍女打碎了一盏琉璃盏,太子妃盛怒令人将其杖毙。”
    朱元璋脸色眼神冰冷,“那侍女离宫之事可属实?”
    那太监回道:“属实,奴婢查证在太孙染疾之初,那侍女确曾出宫一次。”
    “太子妃对陪嫁侍女尤为看重,允许她们每月轮流出宫一次。”
    朱元璋冷声道:“因为一琉璃盏就将其杖毙,她就是这么看重的?”
    那太监低着头,不发一言。
    朱元璋却没有再提此事,转而说道:“将毛骧给咱盯好了,我要知道他的一言一行。”
    “是,奴婢告退。”那太监退到阴影里消失不见。
    朱元璋杀意盎然,毛骧竟然敢添油加醋陷害太子妃,其行为无异于噬主,断不可留。
    不过先不着急,借他的手将朝堂的蛀虫好好清理一遍,再狠狠打击一下地方富户。
    也算是废物利用了。
    然后他面无表情的看了一眼东宫,有些事情也是时候收场了。
    吕氏是否无辜,已经不重要了。
    威胁到了太孙,这个理由就足够她死了。
    当年常氏薨逝,一来是觉得东宫没有女主人很多事情都不方便。
    二来是想找个人替代常氏,免得朱标沉浸在悲伤里。
    所以就同意了群臣的奏请,为太子寻找新的太子妃。
    吕氏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关键是她没有兄弟,将来不会有外戚干政之事,就将其扶正。
    不成想竟演变成现在这种情况。
    看来以后册封太子妃之事不能着急。
    -----------------
    今天朝堂上的事情,以惊人的速度传扬开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传遍了应天府。
    并迅速向全国各地传播。
    当然,传开的只有一件事情,重启科举。
    至于黄河决堤、内阁等事情,连点水花都没掀起来。
    读书人纷纷走上街头,四处打听此事的真假。
    平日里嘴巴很严的大人物们,今天全成了漏勺一样,恨不得拿着大喇叭宣扬此事。
    陛下当庭承诺重启科举,而且还下特旨开恩科,今明两年连续举办两次。
    消息一经证实,读书人彻底沸腾,到处都有高呼万岁之声。
    之前辱骂皇帝残暴的声音,几乎全部消失。
    赵瑁案这样轰动全国的大案,似乎也变得微不足道了。
    要问为什么?
    反正被杀的又不是我,科举可是和我息息相关。
    阴暗一点想,官位就那么多,不狠狠杀一批,哪有我们的位置。
    随后更多更详细的消息传出。
    礼部侍郎公孙聪率先上书,请求重启科举。
    刹那间,公孙侍郎成为了读书人口中的好官,万民表率楷模。
    声望超过了朝中的名臣大儒。
    科举改制的消息也随后传出?
    什么,考中之后要先当两年刀笔吏?
    这……我辈读书人岂能……岂能不体谅圣意。
    这个法子好啊,我们一定好好干。
    什么,按照省府划分名额?
    这个法子……这個法子也好啊,照顾贫困地区的读书人,陛下泽披天下啊。
    什么,你不同意?
    打死你个乱臣贼子。
    读书人群体完全没有任何意见,全盘接受了新的科举制度。
    少数有意见的人,也迅速被别的读书人给镇压了。
    总之一句话,谁敢阻挠本次科举重启,谁就是罪人。
    礼部那边只用两天就拟定了具体的方略,并呈报内阁。
    其实内阁的办公地点,就是原来四辅官的办公房。
    只是换了个名字,换了几个人,略微修改了几条制度而已。
    再加上又有两个原四辅官以老带新,内阁很顺滑的就接手了政务。
    一切看起来都没有什么改变。
    但朱标却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自从丞相制度废除,政务基本上都是朱元璋和他两个人处理。
    那么多奏疏,也都是爷儿俩批阅。
    朱标都已经不知道自己多久没有休息过了。
    但现在,他却有了一种惬意的感觉。
    奏疏由七位内阁学士先行批阅,画出重点,给出解决的办法,然后呈报给他批阅。
    减轻了他七成的工作量。
    现在他可以坐在椅子上,悠哉的喝着茶,看着七人工作。
    只需最后复核批复,然后呈送给皇帝老爹。
    嗯,其实也就是走个过程,除了一些重大事项,基本都是他说啥就是啥。
    想必这会儿老爹都要闲的发慌了吧。
    一想到这里,朱标顿时就觉得杯子里的茶不香了。
    我是太子好吧,为何要干皇帝的活儿。
    不公平啊。
    陈景恪简直就是天才啊,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为啥要提议让太子统摄内阁?
    你光体谅老爷子辛苦,就不体谅我吗?
    就在他有一搭没一搭满脑子跑火车的时候,王源拿着一份奏疏过来:
    “殿下,礼部呈送的加急奏疏,关于科举方略的。”
    “哦,这么快。”
    朱标嘴上如此说,表情却一点都不意外。
    礼部速度要是慢了,那才有问题。
    重启科举之事为何传的这么快?还不是百官害怕皇帝反悔,故意宣扬的。
    天下读书人都知道了,你皇帝总不能不要脸吧?
    这么快就拿出章程也是同理,用最快的速度,将此事做成定局。
    当然,还有另一方面原因,速度慢了恐怕会被望眼欲穿的读书人骂。
    朱标翻开奏疏,内阁学士已经用蓝色的笔墨,将重要内容全部画出,他看起来特别省力。
    不过此事事关重大,他还是一行一行的将内容全部看完。
    然后点了点头,任昂这事办的不错,没有搞什么花招。
    基本都是仿照宋朝成熟的科举方案,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分省府划分名额的条款。
    关于两年磨砺,则只字未提。
    这是吏部的事情,礼部要是插手就是越权了。
    不过吏部那边也同样不敢背负骂名,几乎是先后将奏疏呈送过来。
    制定了一套还算可行的磨砺之法,大致意思就是:
    在地方衙门的六房专门设置一个职务,协助主簿统管六房事务。
    两年为期,合格之后吏部再授官。
    所谓六房,就是仿照六部设置的六个机构,管辖职务也大体相当。
    朱标看过之后觉得没问题,就单独呈送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对两年为吏的考核之法进行了修改,之后就批复同意。
    消息也同样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
    翘首以盼的读书人再次沸腾。
    然后就一窝蜂的散开,各回各家。
    马上就要开恩科了,赶紧复习吧,谁还有空在这瞎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