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整改中,别着急
作者:懦弱的小趴菜   梦回抗战之山城猎谍最新章节     
    作品赏析
    第一自然段:“余从京域……臣愿闻之”为第一篇,写作者启程从洛阳回封地时,途中经过洛川之际,人困马乏,停车休整,诗人在阳林漫步之时,神思恍惚间看到“丽人”念妃伫立山崖,想象十分丰富。开头的叙述平平,奇境的显现事前没有征兆。但在刹那间作者目睹了一幕终生难忘的景象:一位美艳的女子,即洛神现身了。末尾在与侍从的一问一答中,“其状若何?臣愿闻之”,一方面为下文描绘洛神埋下伏笔,一方面给这次美丽的邂逅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余告之曰……申礼防以自持”为第二篇,着重描写宓妃的倩姿丽影、容仪服饰之美,着力描摹洛神的神采与校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形容洛神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水中的游龙,美丽而神秘。“秋菊”“春松”“轻云”“流风”“回雪”,作者把世界上所有描绘自然之美的词语全部用来描绘洛神,赞美洛神较秋菊、茂松更娇艳、挺拔,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柔情绰绰态,媚于语言”,写洛神既识礼仪又善言辞,使作者不由得心生爱慕并向她表达情意。“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描写出作者对洛神一见钟情的情感体验。“愿诚素之先达,解玉佩而要之”,向洛神赠以信物,定下约期。“惧斯灵之我欺”,描写内心担心受欺骗,故事情节更加真实而感人。“怅犹豫而狐疑”,极言对洛神爱慕情意之深,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高洁。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风姿绰约,美轮美奂。
    第四自然段:“于是洛灵感焉……令我忘餐”为第三篇,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是全篇寄意之所在。洛神终被作者的真情爱慕所感动,随后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与之相见,倾之以情。“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亲朋好友都来祝贺,表明作者希望与洛神在一起,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与祝福。“进止难期,若往若还”,那飘忽不定的脚步,流露出的是内心的矛盾、挣扎与深深的爱慕。作者运用超级想象力,想象着自己与洛神的情感一波三折,正当作者与洛神两情依依时,离别的时刻到了,给人留下无尽的遗憾!第五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于是屏翳收风……张盘桓而不能去”为第四篇,写别后作者对洛神的思念之情深。这一篇,作者以人神殊途,结合无望,只能与之惜别,来描述自己的痛苦和“顾望怀愁”,将与洛神分别时的万般不舍、久久伫立凝望,分别后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心绪难安等等,都通过丰富的想象,描写得细腻而华美。“夜耿耿而不寐”,表明离别后,人去心留,内心怅然,情思继缝。“怅盘桓而不能去,”表明情思不断,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浪漫而苦涩,心神为之不宁,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
    《洛神赋》是曹植辞赋中最杰出的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丰富想象,勾勒出幻境;在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时,辞藻华丽而不浮躁,语言清新凝练而不庸俗,讲究对仗而音韵优美,描写传神而烘托自然,刻画细腻而不失浪漫。其艺术成就堪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赋》相提并论,堪称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1]
    展开更多
    创作背景
    此赋写于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三十一岁的曹植由野城侯(今山东野城县)被封为野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他到京都洛阳接受封王之后,在回封地野城的途中,经过洛水时,“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而作。这篇赋是曹植辞赋中的名篇,是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上多有借鉴宋玉的赋。[1]
    作者简介
    曹植
    三国时期文学家
    曹植(公元192年—公元232年),字子建,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魏国诗人、文学家,魏武帝曹操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