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推进
作者:力量焊接   演变战役最新章节     
    当陆大古完成祭天,宣布称号,并再次推进了人手整合之后,到达矿场附近的时候。

    两座冶炼炉已经在陆大进的指挥下展开建造。

    “我们探矿的人手已经派出去了。”

    她说:“这个时代人正在开发的矿都以铜为主,铁器方面相对少很多。”

    “毕竟他们的炉温不行,很难达到铁的熔点,冷淬法还没被发明,铁器硬度不如铜器,而且接近地表的铜氧化矿富集带更容易发现....希望能尽快探到更多铁。”他点点头,“既然我们要推动时代,那么,肯定要在铁器时代上跨一大步。”

    说话间,两人周围,时代正在飞速跃升。

    三百名勋章工人正对这里原先由本位面人开发使用的铸造器材展开一系列改造、淘换,使之规模扩大、提高效率。

    大古看着不远处由他亲手设计、改进的冶炼炉,打开手中的竹简:

    “而且咱们内部的度量衡必须统一。”

    “必须用工业思维取代落后的小作坊制,来抹平我们与六国的力量差距。”

    “以公制单位的毫米和克为基础单位。”

    只要是同一种工具的同一型号,每个部件都要通用,出现损坏可以直接组装、相互替换,每个部件都有统一人手负责各道工序,细化分工。

    这样,工具制造流水线就能再次建立起来,最大限度地解放产能。

    提供更多工具,加快武装军队和生产生活方式改造。

    争取更多时间。

    “那运输要怎么办呢?”

    她好奇地问。

    工业式流水线生产是需要将多个部门组合拼装起来才能完成的,摊子一铺开,从矿石提炼到原料熔铸,从锻打成型到集中组装,最后把它们输送到需要的地方,中间需要足够高效的运输手段才能发挥工业化生产高效稳定的优势。

    否则就成为人力资源的浪费。

    而他的答案是:

    “我们上木轨马拉列车。”

    “等发展起来以后,在主要轨道逐渐用铁轨代替木轨。”

    通常马车载重不过300到700千克,至多不过1吨而已,而近代运用过的有轨马车载重达到了35吨。

    “这样,公文、货物、资源都可以在我们的地盘内最快速度送达。”

    为了便于各地沟通,造纸术以及统一的文字也是必须的。

    仅以5万勋章工人和600空间士兵,有足够的时间,平推青铜时代的炎华大地是够了,但陆大古需要治理,他需要培养本位面人来组建文官体系,为此,他打算简化文字。

    总之。

    陆大古从随身空间里拿出一把他在石器时代亲手打造的青铜游标卡尺,在手中抛接两下,接着打开只有他和他的助手能看见的光屏,拨出200克紫金,毫不犹豫地按下金属材料兑换选项:

    “在我们的地盘内,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同时进行。”

    第二天中午,几辆拖车出现在农村。

    “乡亲们———”

    由勋章工人扮演的运输队长带着车队向乡民们呼唤:

    “都过来!”

    “顾大哥,啥事啊?”

    这块地方已经习惯了他们存在的乡民并不害怕,三两个正在劳作的青年最先走过来,就见运输队长笑呵呵地跳下拖车,给他们看用一把青铜打造的镰刀:

    “好事,快把村里人都叫来!咱们黄巾军从刚刚打败的王公贵族那里找出来一大堆农具,将军正让我们把农具发给大家哩!”

    “还有这种好事?!”

    青年们喜笑颜开,两个刚过来听见消息的少年扭头就往村里跑,边跑边喊,把人们都叫过来。

    “那当然了。”勋章工人取下车上的犁头,“咱们黄巾军是为农民打天下的队伍,是将军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立起来的!”

    类似的情况正在几座村庄陆续上演。

    生产模式的改变将首先从生产工具淘汰进步开始做起。

    下午几座村庄还牵入了耕牛,由勋章工人作为基层带领大家组织生产的同时,将部分攻打、清理“上等人”时抓获的俘虏投入到精耕细作模式的示范,用近在眼前的高产量促使人们改变,这样,后续陆大古发布的许多政策也会实施得更顺畅。

    炎华农民大都勤劳,知道真的能用双手让自己的生活变好,他们不会介意改变。

    公元前200多年的炎华大地上。

    新一轮演变正在推进。

    而造成这场演变的核心,正坐在刚刚清理过的府宅里,皱着眉头对付书简。

    一些人在府宅的院子和房间里走来走去:

    他们把这里变成了办公场所和仓库,部分无家可归的幼童被收拢到一些空房间里,整座原本的府宅各部分物尽其用。

    陈广等认字识数、读过些典籍的本位面人正在大古的桌案边搬运书简,教他上面的文字和断句。

    这个时代绝大部分典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陈广等人教的很尽心尽力。

    在现在的他们眼里,自家老大是个天才,只是趁着空闲抓紧习研几天,陆大古已经学会好几百个字,还背下来几篇典籍,他甚至能边学习边指挥人手处理政务。

    他很好地扮演了一个努力进步极具天赋的丈育。

    陆大古抓着毛笔写字,听他们教学,眉头越皱越紧。

    “彭。”

    接着把毛笔往桌上一拍,桌案和上面的书简都震了下,陈广等人吓得退到桌边,他继续愤愤地对着竹简说:

    “这些鸟文!弯弯曲曲像蚂蚁爬一样看得我头痛!”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叫篆,大小篆。

    线条真的很弯曲。

    “你们怕什么?”

    大古疑惑地看这些退到桌边的人:

    “我在骂这些字呢。”

    作为教字的人,他们把腰弯得更低了。

    “陈广、杨铭,我且问你们,你们学这些字用了多久?”

    “禀将军,臣.....学了三年。”

    “三年。”他掰着指头算天数,连连摇头,“这也太长了。”

    “倒也不怪你们,谁叫这些字这么难认又难写,光一个【气】字就有那么多笔画。”陆大古感慨道,“要是有一种简单明了,学起来也容易的字就好了....你们看这样怎么样?”

    忽然,他灵光一闪。

    写出了近似于后世简体字的字形,看着自己的字,满意地笑了:

    “这不就好多了。”

    几人面面相觑,那位叫杨铭的上前一步:

    “将军,这太.”

    “怎么?不行?”他不悦地再拍桌案,“我说它是字它就是,这事就这么定了,等咱们要用的字都编出来,我的治下。”

    “都用这种简单明了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