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瓮中之鳖
作者:长篇MU子乱文   奶头被几个流浪汉吃肿了最新章节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蜀汉篇第114章瓮中之鳖【吾擢尔太守,何所负而反?

    这是颜杲卿被送到洛阳后,听到的第一句话。

    在安禄山看来,颜杲卿原本不过是一介户曹,后来迁升的判官、光禄丞、太常丞,都是安禄山亲自报上去的。

    在安禄山的构想中,他应该是颜杲卿的“座主”,颜杲卿是他的“门生”,何故造反?

    汝营州牧羊羯奴,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这是颜杲卿的回答。

    随后更是大骂,我家世代都是唐臣,守忠知义,恨不能杀你献君,居然说我反?荒唐可笑!

    安禄山知晓没什么好谈的了,将颜杲卿吊在桥上,当着颜杲卿的面将颜季明、颜诞、颜诩等三十余口家人脔剐而死。

    颜杲卿遭受酷刑骂不绝口,被安禄山钩断舌头,最终在含糊不清的骂声中遇害,时年六十五。】

    光幕上的声音渐渐隐去,但是背景音乐中,一群少年合诵的声音慢慢响了起来,这个声音也愈来愈大。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孔明刚被这颜杲卿的合家壮烈殉国所感染欲落泪,随后就被这声音勾起了兴趣。

    这个开头起调,中正平和不加修饰,但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蕴匿其中。

    这股力量使得他们不由自主侧耳倾听,生怕遗漏掉一字。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刘备心中有了一种巨大的安稳感:

    这便是他汉儿后辈!

    这果然是汉儿后辈!

    贯华夏青史,记中华浩然之气!

    何曰史官?崔杼弑其君!

    何曰史官?赵盾弑其君!

    秉笔载我史,沛然正气塞苍冥!

    刘备右手轻轻打着拍子,心中默念了一个好字。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

    成都这群东汉末年的失意人们互相对视一眼,随后默契一笑。

    后辈果然还记得丹青不足画的苏武,这便足矣。

    威武不屈,富贵不惑,宁死不降,方能为汉。

    不过张飞倒是搜遍脑海也没找到一个对上号的严将军。

    总不能是如今驻守汉中整天出去巡逻的严颜吧?

    哈哈哈,怎么可能。

    张飞打心眼里不能接受这个可能性。

    【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李世民负手而立,出神听着这骈文。

    颜杲卿,常山太守,颜常山。

    此前的驳杂情绪在此时一一淡去,余下的只有对这个臣子的追思。

    丑恶的安禄山,惊慌的李隆基,争权夺利的诸臣等等全都淡去。

    李世民想起来了此前看过且特别喜欢的一句诗,并轻声念了出来: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不过心里有点疑惑,这个张睢阳看顺序,莫非亦是大唐人?

    ……

    成都府衙孔明在边听边抄写。

    正在感怀刚刚抄写的隐士管宁能安贫讲学。

    然后便听到了自己出现在其中,而脑袋还没转过来时,手上便已经写完了。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张飞唯恐天下不乱,大声跟着重复了一次。

    感受着其他人汇聚过来的视线,孔明面无表情。

    算了,回头再写出师表把你们都写进去得了。

    嗯,翼德将军可以除外。

    随着继续抄写,孔明有点怀疑,这是以文作史吗?

    但很快便见识到了这后世的文采。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好!”寂静的甘露殿中,魏征轻声喝彩。

    这篇骈文就仿佛一个人在娓娓道来何谓浩然正气,而随着举的那些例子,众人心中也都有了一个模糊的感觉。

    而这几句文眼被诵念出来后,众人似乎都对这浩然正气看得见摸着到了。

    它并非那么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反而是再简单不过的为人之本和处世之基。

    “文采传世之辈,何其多也!”杜如晦也忍不住轻声赞叹。

    但很快,听着后面的“鼎镬甘如饴”“阴房阗鬼火”等等,李世民眉宇间也浮现了惋惜之色:

    “果真是时穷节乃见,后世亦有文公也!”

    “也不知道如此大才是何朝代的人?”

    没人知道,不过如侯君集等已经站在房杜二人身后,伸着脖子瞧。

    但都不敢拥挤,因为陛下老早就站在这里了……

    很快,随着房玄龄最后一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落下,李世民迫不及待抢过来一份。

    随即很快做了决定:

    “此文,当送国子监,传阅天下!”

    成都的张松也提了建议。

    “此文,当送小太学,让汉儿读之。”

    不过成都府衙的刘备和甘露殿的魏征,提出了同一个问题:

    “其中些许典故,不解其意,如何能行?”

    于是很快成都府衙与甘露殿都做了同一个决定:

    察史册,量身而改便是。

    后世此公文采惊人,但咱们一殿一堂之人,合起来也未必就差了。

    而此文的名字,想来光幕……

    【文天祥文山公的《正气歌》每每读之有落泪之感。

    南宋灭亡之际,他感怀这十二位先贤的贞洁与血性,作正气歌贯之以自强,最终从容就义。

    而颜常山舌与张睢阳齿的典故,皆出自安史之乱,相隔不过一年。】

    〖文山公大贤,正气歌极为简单,短短十二个典故道尽了咱们的民族脊梁。

    从中倒也可以一窥宋因何而亡,十二个典故,没有一个宋朝自己的。

    强汉有气节,盛唐有血性,而南北宋的士大夫能兼而有之的,不过两掌之数而已。

    赵匡胤:宋即宋,如何分两宋?靖康降于谁?南宋又因何亡?〗

    看着光幕上划过去的文字,李世民自语:“原来这叫正气歌……”

    随即就看到了那个似乎也是皇帝的赵匡胤在连连追问。

    看着孔明似乎没空回答,李世民便起了心思,提笔走到光幕前,挥笔连写:

    〖北宋有真宗,城下缔亲盟,宋辽成兄弟,年年输岁币,缔约百官赞,封禅泰山夸。〗

    或是读了文山公作品的缘故,李世民感觉自己写的东西也被带骈……哦不,带偏了。

    不过想了下这宋皇看到这话的模样,李世民感觉自己心情居然好了一点。

    不过这张睢阳齿……李世民总觉得,或又是一位泣血唐臣。

    另一边房玄龄还在可惜:

    “汉有气节,唐有血性,可这宋有科技,若是能兼而有之……”

    杜如晦倒是颇有信心:

    “宋不能兼而有之,那便让我唐来!”

    【颜杲卿的人生在安禄山的屠刀下落幕,而颜真卿,还要为河北人民奔走奋战。

    在这里史书的记载是“十七郡同日自归,推真卿为盟主,兵二十万,绝燕赵。”

    一夜之间河北就直接光复了一半,不过这个兵二十万自然是十七郡的合计虚报,但有这些已经足够了。

    朝廷这时候倒是挺给面子的,怕颜真卿名不正言不顺,先是官加户部侍郎,再拜河北招讨采访使。

    颜盟主也不含糊,命将士直奔魏郡,在兵力较少的情况下,以精兵大破魏郡叛军,收复魏郡。

    战报传遍四方,由此大唐士气大振。

    魏郡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这个地方西面是山脉,东面是黄河,安禄山南下就是由此渡河,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战略支撑点。

    安禄山在此留两万叛军也是因为这里地势紧要,怕被偷了屁股,结果没想到被他寄予厚望的叛军将领袁知泰被颜盟主打的溃不成军。

    此时给颜盟主当狗头军师的是清河太守李萼。

    李萼得到的小道消息是河东猛将程千里率十万大军正在开赴河北,但被堵在了太行山里。

    只要颜盟主能打下魏郡,截断叛军援兵,程千里这支人马就能到达河北。

    如此一来,就可以直接端了叛贼老窝,在回首包饺子,叛军必然崩溃。

    只不过让颜真卿没想到的是,等他击破魏郡,从太行山里开出来的并不是程千里的部队,而是大唐的一对名将:

    郭子仪,李光弼。

    此时的颜真卿并不太清楚这些,颜盟主驻守魏郡的时候对大唐局势做了一个基本的判断。

    洛阳的叛军如今只有三条路能走:

    要么往北回河北,但是自己魏郡是第一道防线,而且从河东赶赴过来的郭李两位将军打仗颇有章法,叛军来此?自寻死路。

    要么往南去抢钱,但是南方地形多丘陵,叛军完全施展不开,而且听说雍丘有一个叫张巡的铁血守将,拦着叛军让他们不好南下。

    要么往西攻破潼关,但是潼关有天险,而且有名将哥舒翰领大军驻守,叛军如何能破?

    因此颜真卿认为,此时的叛军已经是瓮中之鳖,就等着被煎炸烤卤炖了。

    而此时的安禄山也已经陷入绝望,甚至开始责骂属下:

    你们好多年前就撺掇我造反,说有万全之策。

    结果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归之路已经断绝。

    四方的唐军已经开始合围,伱们说的万全之策何在?

    叛军将领们自然是没啥办法的,但是端坐在长安城中的唐玄宗似有所感:

    禄儿莫慌,且看义父助你!】

    长孙无忌忍不住回头看了眼陛下,只见李世民一脸平静的负手而立。

    脸上只写了个四个字:不出所料。

    颜杲卿这个详细资料说实话看的都有点抑郁,太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