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1章:白璧无瑕包希仁
作者:上官不水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最新章节     
    第二日,近午时。

    赵祯将首相杜衍、副相陈执中、吴育、枢密使贾昌朝、三司使张方平五人召入殿内。

    赵祯开门见山地说道:“朕考虑再三,觉得最适合担当此次正旦使的人选为知谏院包拯!”

    “啊?”

    五位宰执都傻眼了。

    这个结果,实在太出人意料。

    他们甚至想到了苏良,都没想到会是见谁都板着脸的包拯。

    一旁的三司使张方平,更是差点儿没有笑出声来。

    因为他脑海里率先出现的画面是——

    辽国国宴上,包拯面无表情地为辽主念诵贺词。

    而后的酒宴上,辽人让酒他不喝,辽国歌伎跳舞他不看,甚至包拯在看到辽人有失礼数时,会怒喷辽国臣子。

    ……

    紧接着。

    赵祯将苏良所言的“邻国无友,善易被欺,大宋不是夏辽的钱袋子”那套道理讲给了五人。

    杜衍五人,都是纵横朝堂几十年的老狐狸了。

    这番道理,他们怎能不懂。

    他们惊讶的是,官家对辽国的态度向来柔善,而今竟突然变得强硬起来。

    杜衍和吴育心中甚喜。

    他们心里还是主张对外强硬一些。

    贾昌朝和陈执中则甚是不喜,他们不愿再起争端,只想做一辈子的太平官。

    至于三司使张方平。

    凡是可能会导致花大钱的事情,他皆不喜。

    赵祯说完后,贾昌朝便立即出列。

    “官家,臣以为不妥。自澶渊之盟后……”

    贾昌朝刚开口,便被赵祯伸手打断了。

    “贾枢相,你忘了庆历二年的增币之事吗?忘了辽国接伴使如何戏弄我国使臣了吗?朕遣派包拯为正旦使,不是为了引战,而是要让我大宋之臣知晓,与辽人交往,无须低头谄媚,你是弯腰太多,不会直着身子说话了吗?”

    赵祯说到最后放大了声音,语气中明显带着几分不悦。

    这让贾昌朝甚是忐忑。

    往昔,官家可从未如此强硬地打断过他的话。

    这时,杜衍慢悠悠地走了出来。

    “臣以为,官家此举甚是英明。包希仁做事严谨,不管是论资历、秩阶、私德,还是在朝堂民间的官声,他都是正旦使的不二人选!”

    “臣附议!”一旁的吴育立即拱手道。

    三司使张方平见官家心意已定,想起每年给辽的岁币,不由得也站了出来。

    “包希仁老成练达,通晓军事,若兼察边事,确实是不二人选!”张方平也力挺包拯。

    陈执中向来都是以赵祯之意为己意。

    他当即也站出来道:“臣附议!”

    五位宰执有四位都赞同包拯任正旦使,贾昌朝再反对也没有什么意义。

    他也当即拱手道:“官家,臣亦无异议!”

    赵祯不由得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他发现,自己若强硬一些,只要占着道理,这些天天撕扯大道理的臣子也不过是纸老虎而已。

    “那中书便拟旨吧,若还有反对者,便由诸位去解释了!”

    说罢,赵祯便面带笑容地离开了。

    杜衍等人再次一愣。

    近来,官家是越来越睿智,越来能掌控大局了。

    此事最难缠的不是他们。

    而是王拱辰、刘湜、钱明逸、李定那些人。

    若他们得知包拯将成为正旦使,绝对会上疏反对。

    这时。

    杜衍缓步来到陈执中面前,道:“陈相,你与王中丞、钱正言等人接触较多,他们若上奏反对,此事便交给你了!”

    说罢,杜衍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正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

    杜衍为首相,说的又合乎情理,陈执中还真不知如何推诿。

    ……

    午后,知谏院包拯将任正旦使的消息便传了出去。

    苏良甚是欢喜。

    这说明自己对赵祯的说教已经起到了作用。

    而王拱辰、刘湜、李定、钱明逸等人皆是不满,纷纷上奏表示反对。

    赵祯将这些奏疏全都退到了中书省政事堂。

    这时候。

    陈执中圆滑的处事天赋展现了出来。

    私下里。

    他告知一些官员,官家任用包拯为正旦使乃有深意,意味着大宋对辽国的态度已发生了转变。

    而在明面上,他放出话来。

    “谁若自认在形象、官阶、资历、礼仪、私德、名声、口才等方面可远胜包希仁,或能找出包希仁不适合担任正旦使的缺点,可继续自荐,言之成理,本相愿亲自为其写举荐书!”

    陈执中这一明一暗的两道信息。

    既表明官家所需的是一名态度强硬的正旦使,又表明谁若想取代包拯,找出其过错即可。

    大宋的一部分官员,无大能耐。

    但抓人小毛病而大做文章,却是一把好手。

    但遇到包拯,这些人都哑火了。

    论形象,为国出使,长得一副歪果裂枣貌自然不行。

    但包拯身材魁梧,长着一副廉洁奉公的国字脸,颇有士大夫官员威严。

    除了外放的富弼、韩琦、苏舜卿等人能与之相比,其他官员还真无此等威严。

    论资历、官声、私德,包拯更是朝堂独一流的存在。

    而论口才。

    放眼整个大宋,能与包拯斗上几个来回的,恐怕只有翰林学士欧阳修。

    但欧阳修私德有瑕,重文采而略缺气势。

    朝堂百官最怕与自己辩论的,还是包拯包希仁。

    包拯唯一被诟病的。

    就是过于耿直,不擅人情世故。

    但当下,官家需要的是能够展现大宋国威的正旦使。

    包拯的这些特点,恰好成了最大优势。

    一些出言反对的官员,不愿得罪包拯,担心若被包拯揪到错,会被往死里弹劾,故而不敢再说话。

    还有一些官员,心中不服。

    日以继夜,动用各种人脉关系寻找包拯的过失之处。

    连包拯的远房亲戚都打听了。

    即使能捕风捉影,找到一些流言,他们也能风闻奏事,弹劾包拯一番。

    可惜,他们失望了。

    包拯还真是白璧无瑕,水火难侵。

    如同拥有着一副官场上的金刚不坏之身。

    简直就是一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的铜豌豆。

    这些人不但没有找出包拯的缺点,反而意外扒出包拯在地方执政时做过的许多好人好事。

    这在民间一时成了笑谈。

    此事闹腾了六七日后,官员们便都纷纷无奈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