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4章:我,苏景明,被弹劾了!
作者:上官不水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最新章节     
    汴京街头,夕阳西下。

    车如流水马如龙。

    街道两侧的彩楼欢门陆续点燃起灯笼。

    苏良与皇帝赵祯聊完关于陈执中的任命之事后,便闲谈起来。

    从汴京街头美食到苏良在长清县做县令时的趣事,从宫内一些臣子的花边新闻到苏良撰写《懒官疏》的缘由……

    二人相聊甚欢。

    最后,赵祯见天色已晚,突然朝着苏良问道:“苏良,你可愿兼经筵官?”

    苏良一愣,连忙道:“臣,秩卑资浅,恐怕……”

    “不,朕认为你可以,你便可以。”赵祯看向窗外,道:“今日就聊到这里吧,朕要回宫了!”

    苏良当即拱手,下了马车。

    所谓经筵官,即为皇帝讲解史书经义的官员。

    大多由中书省、翰林院、馆阁的饱学之士担任,不过也有台谏官兼任经筵官的例子。

    比如贾昌朝在担任御史中丞时,便被特召为侍讲。

    监察御史包拯也兼过数日经筵官,但去了两次,赵祯便给他别的差遣了。

    毕竟,谁也不喜欢一个大炮仗在耳朵边轰轰隆隆地响一两个时辰。

    经筵官分为翰林侍学士、翰林侍讲学士、侍读、侍讲、崇政殿说书等官名。

    依照苏良目前的级别,只能担任崇政殿说书。

    这可是个美差。

    虽说官职并没有得到明显擢升,但常伴圣驾前,好处颇多。

    苏良目送皇帝赵祯的马车远去,脸上带着一抹灿烂的笑容。

    苏良最高兴的是,兼经筵官,能够给他带来一大笔额外的收入。

    这笔收入相当高。

    并且时不时还会有赏赐。

    比如:笔、墨、纸、砚,文玩玉器、赵祯的飞白书等。

    这些御用之物,尤为珍稀,卖到市面上非常值钱。

    整体收入,足以让苏良很快在汴京城买下一座两进的院子了。

    苏良有扶宋之志,但前提是能够先给家人一个温暖的家。

    租房,哪有自家的房子舒服。

    圣人也都是在吃饱喝足后,才能够成为圣人,毫无功利之心的人,是因为已拥有了名和利。

    在这点儿上,苏良活得很通透。

    ……

    第二日。

    赵祯果断批下了蔡襄的外放奏疏,放他回福州为官,右司谏孙甫改任知谏院。

    同时,太常博士钱明逸入谏院供职,任右正言。

    紧接着,赵祯将任命苏良兼崇政殿说书的诏令下发到了中书。

    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中书将诏令扣留,拒不执行。

    随即,首相杜衍上疏。

    他认为苏良任京官还不足半年,尚未通晓台谏之职,资格尚浅,不足以兼任崇政殿说书。

    继而,枢密使贾昌朝进言。

    以苏良年少气盛,学识浅薄为由,反对其担任经筵官。

    而后,翰林学士承旨丁度、现任的经筵官首官,也以苏良秩卑资浅,出言反对。

    御史中丞王拱辰、谏院右正言钱明逸听闻到此消息后,乘势而上。

    开始弹劾苏良贪图安逸,勤勉不足。

    理由是:苏良日日卡在点卯之时入御史台,放衙之时一到,必是离开御史台第一人,此劣风不可涨。

    ……

    赵祯这道诏令,就像是捅了马蜂窝,被十余位官员联合抵制。

    当然,也有支持苏良的。

    包拯和孙甫称:经筵之职,历来都有特召先例,苏良虽为庶官,但乃进士出身,又有做地方官的经验,更是撰写文书的一把好手,完全有资格担任经筵官。

    可惜,二人势单力薄,在众多奏疏中完全占据劣势。

    赵祯比较好面子。

    这一次的表现较为强硬。

    在朝会时,召集官员,直接为此事论辩了起来。

    贾昌朝、王拱辰、钱明逸三人,言语锋利,吐沫横飞,张嘴便称:苏良资历不足,学识不够。他若为经筵官,实乃乱了官纪、废了规矩。

    最后气得赵祯直接开口道:“你们若认为苏良资历不足,那朕便先将其提为监察御史!”

    此话一出,硬气倒是硬气了。

    但却没有起到正向作用。

    一个年约二十六岁,从八品,担任权监察御史里行还不足五个月的年轻人,要提拔为从六品的监察御史(此职,既是差遣,又为寄禄官)。

    这在众臣眼里,乃是违背祖宗家法的事情。

    循常规。

    苏良若想晋升为监察御史,至少要经过两年。

    即使有大功绩,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连升数级。

    这也是赵祯被逼急后,说的气话。

    众臣没想到赵祯如此看重苏良。

    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

    一些本来保持中立的官员,也成为了反对方。

    包拯和孙甫二人都不知该如何开口了。

    赵祯一口难敌众口,强硬片刻,便软了下来。

    只得作罢。

    他只是想找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人聊聊天,随便知晓一些民间的趣闻。

    没想到竟然这么困难。

    ……

    苏良并未参与到这场朝会,但朝会一散,他便知晓了内情。

    他可以想象出当赵祯说出那句“你们若认为苏良资历不足,那朕便先将其提为监察御史!”后,群臣吐沫横飞的场景。

    苏良也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人反对。

    依照他的职位,兼崇政殿说书,并不算违制。

    所谓的资历不足,学识不够,都是托辞。

    苏良是进士出身,又以擅于文书而之名,完全够资格。

    很快,他便想明白了。

    之所以会遭到如此强烈的反对,还是因为他的“一日三连奏”。

    因“一日三连奏”导致的台谏改革,让朝堂的很多臣子已将他归入新党了。

    将一名新党之人放在官家身边,他们自然不愿意。

    苏良想了想,心情也没有很郁闷。

    虽未兼上经筵官,但至少让官家欠了自己一个人情。

    当即,他上疏致歉。

    称自己资历不足,学识尚浅,确实不适合担任经筵之职。

    至于王拱辰和钱明逸的弹劾,赵祯根本没有理会。

    苏良则是哭笑不得。

    对方弹劾其卡点上班,下班就走,还真是挑不出他的其它毛病了。

    此事就像个闹剧,很快便结束了。

    这也让苏良有了证明自己才识的动力。

    在朝堂上,若想站得稳,拥有一定的话语权,靠官家垂青没用,还是要有足够耀眼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