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三章 平安府代银券(中)
作者:拉拉袖   大明求生记最新章节     
    成化十三年(1477),南直隶苏州卫致仕千户申志纠集百姓陈惶等几家私铸铜钱,然后利用该地水路交通的便利,召来商人大量发卖,以货船沿运河南北分销。后来被告发,仍仗着自己前千户的身份,不知收敛。反而大肆收购、买卖生铜,为其他伪造铜钱者提供材料。南直隶苏州府知府刘瑀不得已上书朝廷弹劾他。

    另有王原是锦衣卫旗手卫中所军余,也即明代世袭军户中的预备兵。因不愿应役参军,于是便逃往河南归德州,在丁家道口偷偷住下。后来无意中得知,许州百姓宋名、何刚、张刚、赵进、宋鉴、张让、侯名、杜礼等在家中仿造铜钱出售。王原于是到各地收购杂铜,并以此向宋名等民户换取假铜钱。然后将假钱运往北京,藏在其为官的叔叔王端家中。后又通过叔叔的关系,将铜钱卖给了铺户于祥,结果大赚了一笔。尝到甜头后,王原又进一步扩大生意。与归德卫逃军张五、山东长山县逃民屈升合伙收买杂铜,再到宋名等家换钱,共换得假钱一万多文。然后用驴子运至北京,仍藏在其叔王端家中。铺户于祥、许宽、陈铭等各以银两来买。结果于成化十四年(1478)八月被锦衣卫校尉察知,捉拿归案。

    伪造铜钱最为猖獗的地区是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杭州、临清等大运河沿岸府县。这些地区通常是以户为单位建立制造铜钱的小作坊。而且在这些地区,伪造铜钱并不是什么偷摸之事。一般都公开伪造铜钱,大量召集运河客商以银收买。假铜钱的伪造、收购、分销、投入市场在成化年间俨然形成了一条龙商业流程,这些铜钱的精美度比之旧铜钱还要好,要说挖掘机技术那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要说铜钱技术哪家强,南直隶苏杭小钱坊,这些新制铜钱虽然是假钱,却比旧制的好,因为大量的旧钱有磨损,还有残缺,

    当大量伪造铜钱进入市场,导致官方认可的明初洪武、永乐、宣德等朝所铸铜钱及前朝历代铜钱逐渐遭到商户抵制。这也就造成了市场上挑拣铜钱的现象。所谓挑拣铜钱就是商户在买卖东西时,不再接收明初旧铜钱,只以新制造的假铜钱交易,或者贬低旧铜钱的价值,加价买卖。

    南、北两京作为明朝都城,社会控制最为严格。即便如此,假铜钱在京城市场上通行的现象仍极为普遍。京城尚且如此,更别说其他省份了。

    嘿嘿,现在市场上冒出个“代银券”,虽然只局限在西北之地,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你说这是假钱吧?根本说不上来,没有仿制。你说这是变相仿冒先祖宝钞吧?也谈不上,人家只是替代银钱数额在自家里做个凭证流通。跟那些制作假铜钱的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朝廷封禁“代银券”的话,那么各种钱庄当铺所开具的汇票,当票同样站不住脚,这不就乱了吗?

    这就是朝廷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带来的恶果,这些年来市场产出了大量的商品,可是自英宗以来,正统、景泰、天顺、成化朝都没有铸造铜钱。这导致市面上流通的铜钱都是几十年前的旧铜钱。而且明太祖有规定,历代铜钱只要没有损害过于严重,都可以一并通行。所以成化年间官方认定的铜钱在民间很多都已老旧、腐坏。

    这些年来商品经济已经非常繁荣,对于铜钱的需求量比以前也要大得多。相对于朝廷来说,此时市场上流通的白银较少,大部分普通家庭都是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而朝廷又因为盐税及一些赋税折色等的缘故,大量铜钱被收到国库中。而官员俸禄等又主要是以粮食等实物为主,铜钱有进无出,导致成化时国库中存储的铜钱数量相当巨大。根据户部统计,国库中每年接收的铜钱就有二千八百七十余万文。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伪造铜钱通过差价能够带来巨大利润。按照成化时的物价,一斤铜值银五、六分。按照当时的银、钱比价,一两银相当于八百文铜钱,一钱银相当于八十文,一分银则相当于八文铜钱。这样,一斤铜的价格便是四十文到四十八文。而一斤铜却可以制成铜钱一百五六十文。转眼间就可以赚两倍多的利润。当然这是按照通常的兑换比例,在实际交易中,这种比例都是有波动的。但不管怎么样,其中的利润是非常诱人的。

    再来看看“代银券”,虽然是一张纸,可是要仿冒比仿制铜钱难度大,而且得不偿失,投入产出不成正比,要想仿冒出一张“代银券”,没有这样的工艺,首先就是纸张,先不说这纸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里面含有哪几种木质,采用的是多层厚纸卡片类,在工艺上又跟目前的造纸工艺不一样,是经过高温高压后,采用螺杆法层层压实,跟几百年后的扑克牌差不多,一半的大小,单单上面的各种云纹图案非常清晰细美,不好仿制,再有就是这色调油墨及字色也不好仿制,因为章子俊不惜血本,招募当今天下手艺最好的各种首饰工匠,在一个铜棍上雕铸而成母板,采用特制凹版印棍,印刷出来。

    这种凹版印法,就是让工匠在图案上采用特制工具,在铜棍上一点一点敲出一个小凹点组成图案和文字,关键是小凹点在敲打时的深度和力度,最后打磨抛光成为印刷用的母版。这其中但凡有一点在敲打时用力过大,就会在后期的印刷中,油墨过多而外溢,形成字迹不清,这种凹版印刷法就是在一个铜辊上面雕出许多的凹点,这种细密的凹点组成需要的图案及文字,印辊在油墨中转动的同时,在上面有一片刮刀,会刮去印辊刚沾上的油墨,留下细密凹点里面的油墨,接着在纸卡上转动时,把凹点里面的油墨转印到纸卡上,形成了一次印刷。所以说,谁会去投入巨量的人工仿制一两银面值的“代银券”,再加上特制的纸片、油墨、防伪的各色云纹,特制的凹板手摇精密印刷机,就当完全了解制作方法,这一套下来估计没有百年是仿制不出来的。而章子俊还在研制更加复杂的套色印版机器,利用精密的传动齿轮数,作为精准的套色,为将来升级作准备。

    平安府的“代银券”最小面值是一分银,按此时的汇价相当于八枚铜钱,而一钱的“代银券”等于八十八枚铜钱,当然一两银的“代银券”就是八百文铜钱了,特别是一些小商小贩,随带八百文铜钱就得雇人背着,而现在只是一张卡片就完事了,为此,在平安镇上的箱包商铺里面,还专门卖一种小巧的手包,这手包用羊皮缝制,里面层层叠叠分为七层分隔,专门可放置“代银券”,大小正好,在翻盖里面还有一块镀银小方镜子,还有一格最大可放几块手帕及一枚钥匙,手包一角还有一个手提套,可以直接套在手腕处,也能挂扣在腰间,这手包的大小也是一枚钥匙的长度,(古代的钥匙比较大,大约长度有十五公分)。不管是出门在外,还是诳街吃饭,这种小手包成了目前平安镇上有钱有身份的象征。就像是百年后七十年代时的手表,套在手腕上很拉风。

    可是章子俊并不想大力推广“代银券”,因为“代银券”发行越多,就需要相应的白银及铜钱作为准备金,还要在各地区开设更多的钱庄为其兑换,无限的扩张对朝廷来说势必造成威逼,可以说在古代搞金融实在很容易,就说当前的伪造铜钱已成为了毒害,可是朝廷上下对此却无可奈何,也是因为官方铜钱铸造技术和防伪技术都不是很高。当伪造铜钱大量流通时,大臣们甚至建议将这些铜钱征收,然后再作为官方铜钱发放到民间使用。

    其实章子俊私发“代银券”只能说是无奈之举,也是大量假铜钱的流入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高涨,普通百姓的生活环境恶化。加上旧铜钱的无法通行使得大量民户家庭财产缩水,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甚至基本衣食都无法得到保障。则直接使得很多民户转变为盗贼,以致各地盗匪横行。就说目前走出延绥地区后,盗匪就多了起来,阻断商通,这才想出了利用“代银券”来稳定本地的物价,当然为了“代银券”不贬值,章子俊想了半天才想到跟粮食挂钩,粮食才是当下最重要的物资,这些年来整个榆林地区就数粮食最多,光一个河湾地区产出的各种杂粮,就能供几十万人口吃喝三年,榆林榆阳的粮食仓库,石湾的储备粮仓,镇川的战备粮草,这三个大型粮库全是这些来新建成的,除了这三个大型粮仓外,还有各地方的常平仓库,加上神木及河湾的战备粮仓,这就是底气啊,所以说“代银券”是跟这些粮食挂钩,粮食的种类很多,所以在计算时,章子俊跟几个老账房算了许多时日,因为西北不产稻米,目前河湾地区产量也不大,所以在合算时只考虑本地所产及各地方库存的黍米、菽豆、高粱、小麦、大麦、玉米、红薯、土豆、花生、南瓜等等。